|首页 |论文中心 |公文中心 |教学中心 |作文中心 |读书频道 |博客 |留言反馈 |发表文章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教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正文
关键字 搜索类型

相关文章
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
作者:郭思乐 发布人:lwcool 发布时间:2007-1-10 人气: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的时代性,先进性,针对性何在,它对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震撼力从何而来 为了更好地领会它,我们有必要对素质教育在时代推移,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凸现出来的本质进行研究.它的本质,就是教育向其本体——以学生为本体的回归.素质教育是及于本体的教育或者说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归依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 
1,素质教育明确地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向人的本体的回归. 
素质教育是直接地提出提高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它首先是把人看作是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这就区别于传统的仅仅把人当作某种"理想状态"的教育. 
那样的理想状态,是把儿童视为容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线性的,把不完全可控的生命体看成是完全可控的非生命体或物相的客体.它的依据是,学生是未成年的,它可以看作是半独立的个体,也可以看作是未成立的个体,而教方持有的是多年的人类活动的经验总结,教育就是把这些经验总结教给学生.因此,所教的东西,在内容上是可条文化的,在方式方法上,是线性化的,在效果上,是完全可测量的.所有这些,都具有生命活动的某些表征,然而却远离了生命.在这类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中,生命发展的目的,生命活动的过程,生命提升的结果,都被忽视了.这种非生命性的教育,来源于工具传递性或技艺传递性的原始教育,而随着人的超工具功能的发展和价值的追求,作为人的生命发展形态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成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向生命回归,日益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它同时也表现着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 
比如,对实践的研究表明,无哪一种学习,其本质都是生命的呼唤.这种生命呼唤,首先来源于先祖遗留下来的了解外部逃避危难获得基本生活条件的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来自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高级生命本能,更由于外部世界与人的认知结构,以及人的心灵世界所长期形成的和谐,这就同汽车,公路多年来与人形成的默契,人得以顺畅地开车,从而获得内心的享受一样.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就以"作文教学"而言,作文只是人的内心活动的一种表述.但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作文是外加之物,总是把作文当作学问来教,而这时,作文也就开始离开了人的本体了.反之,我们把作文还给学生,使之认识到作文是他们在口头表述之外新增加的一种内心表达的手段.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最需要表达的,又最能表达的地方开始,形成自己的(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述的内核,以及从这一内核出发,发展自己语言的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语言的胚胎式发展,它本身就是最具活性的,最有效率的和最具有享受性的.一旦感受到了它,学生的学习就完全改观,就会形成积极的,自由的甚至渴望的作文的心态.教育的实验表明,儿童通过相当数量的识字和阅读,获得了大量信息,酿造了自己的思想,就会自发地写作——他们得知了识字,阅读,思考,都是他们使用作文这种新的表述方法的要求,内心呼唤他们自主地写,写出来的文章情真意切,文从句顺,许多待教的内容,都由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其他许多科目的学习也都说明,儿童一旦认为这种学习是对他有个人意义的,从中感触到其与自身生命发展的某种联系,比如,同他的学习的,活动的自我实现的意义相联系,就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去,并进而获得高层次的学习收获,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把教育和生命发展结合起来,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诚然,儿童有着先祖传留的学习的框架性结构,而人类的具体知识却要留待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儿童不可能主动地同既有的知识结合,他们不能自发地产生和获得知识,因而不能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呢 否.我们往往忽视儿童的天赋学习框架的重要特性,就是具有很强的同新知结合的欲望和潜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是事情同儿童的情感相联系,其意义为儿童所体验,他们就会以十倍的热情和敏锐去获得它.儿童的人格建树,思维发展,知识形成,几乎都是在这种生命呼唤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我们的一整个教育理想,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着. 
长期以来社会生产力落后和计划经济对人的个性存在的蔑视,折射到教育上,使我们的教育忽视学生本体.过去我们心目中的学生是被动的,可塑的,这种可塑性,不仅仅指学生具有不确定性,更潜在的是指学生可以被外界和先前的事物所确定.教育不过是实现这种确定性的手段.也就是说,学生的未成熟性和不确定性,被看作是成年人使之克隆为自己的那种"有利条件",而不是学生可以自主发展的有利条件.所以,这样的教育表面看来是为学生的,实际上是抹杀了学生本体的需求和本然的可能性,因而离开了学生的生命本体.而素质教育正是把教育和人的本体重新结合,从而使我们对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走出误区. 
2.教育的生产主体在学生,素质教育正确地反映了教育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关系. 
首先,是由于对教育"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的认识.过去,我们对教育的生产性,停留在一般创收意义或教师提供服务,学生,家长或国家给予报偿的这样的一种粗糙的分析上.事实上,教育产生劳动能力,而这种劳动能力是由于被教育者的人格建树和智力的发展获致的.简言之,教育的生产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发展.在教育"生产"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受体,更是教育的予体.它是生产自己的知识的劳动力,从而是主要的生产力.学生用于学习的能量,不仅仅是用于信息的接收,更用于信息的以内化为特征的创建.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自己在生产着自己,学生是教育生产的直接现实.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生产的无形性,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真正的生产关系的潜隐性,使得学生仅仅被看成教育的对象,而它作为教育资源的地位,长期难于引起重视.而素质教育把教育的目的与过程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就正确地反映了这一教育过程中的生产现实. 
论文酷 2006-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