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村一中 王凤华
为了改变“应试教育”滞后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局面,教育部提出了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这是我国教育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个人认为要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创设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条件。
1.思想认识条件。即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来实施等等。只知道素质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形成、发展不可缺少的生物前提是不够的,还要知道素质教育是用教育手段在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上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发展给以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为此,学校必须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培养能够适应国内国际竞争的开拓创新的一代新人,并加大投入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让每一学科、每一活动都能落实素质教育。
2.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这就需要摒弃传统的以统一规格去创造“标准件”的教育模式,改变在教育过程中只注意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的基本观念。从研究学生的差异入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地得到充分发展;并能真正启发诱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当作是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落实素质教育就是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鼓励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
3.创设课业负担的限制条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对学生的负担做一个从数量到质量的限制。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重、补课勤等问题依然十分严 重,这大大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创设课业负担限制条件就显得尤其紧迫。首先,要废除满堂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次,遏制补课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当堂学的知识当堂消化。再次,减少作业量,以注重学生发展项目评价代替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数评价,并同时淡化学生间的成绩优劣等级观念,培养学生特长。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对文化必修课的作业量和文化选修课的实践量,要做合理的控制和调整,保证有充足的条件和时间使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4.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非常重视考试,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对学生分快慢班或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并过早的在高中分文理科,这种现象有悖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一下子取消考试,而是改革评价和考试方法。当前要以考察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素质为导向,实行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面试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实验操作与作业答辩相结合等形式,逐步改变考试的负面效应,克服考试的短期行为和误导死记硬背的弊端,从而立足长远、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通过考试培养能力。
5.为人人成才创设条件。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才。这就需要有一个成才的条件,而这种条件应当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学有所得”成为合格的又有一定特长的人才,除了要精雕细刻地开发蕴藏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智慧和才能之外,还要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推进”的原则。所谓“分类指导,分类推进”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和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中等程度的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吃好”,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这种措施实施过程中,在层次上允许上下滚动,使较低层次的学生有奋斗希望,较高层次的学生有危机感,从而形成你追我赶、人人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课外来看,要开展生动活泼的、富有吸引力和实际价值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己喜爱或者有专长的活动,在实践的磨练和兴趣的驱使下发展自己的特长。因此,要想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就要创建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教育,并逐渐健康地成长。成功的校园文化,应当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生动活泼的精神风貌以及和谐优化的课堂教学。所有这些都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极有利的保障条件。
总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尽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现行考试制度的制约以及其它因素的干扰,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难题,但只要积极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上一篇文章: 简析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备的素质
下一篇文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素质教育
相关文章
- 试论强制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007-4-4]
- 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