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1、教学工作的协调、教学问题的探讨及教学课题的研究,呈现出教研本质逐级递减的状态。传统的教研活动尚存“四多四少”现象:即工作布置多,问题探讨少;讨论“教”的问题多,“学”的问题少;对教学问题现象描述多,实质分析少;教学经验总结多,课题研究成果少。总之,教研活动缺乏“研”的成份,尚未形成合作研究教学课题的兴趣和习惯。
2、教研活动重心过高,指导能量衰减,校本教研活动不足。现地教研重心在区级层面上徘徊,造成对基层学校教研活动的指导不力,也没有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自身的积极性。素质教育进课堂,要依靠两个积极性,并以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为主。
3、强调共性,忽视个性,不利于创造校本教研和学科教学特色。由于学校和教师的差异性客观存在,缺乏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实效性也不大。习惯于统一要求驾轻就熟的教研方式,扼杀学校教研组和学科教师的创新精神。
4、教研活动内容、形式与时俱进不够,导致教研组造血功能不强。现在大部分教研活动仍停留在教材分析、教法指导和教学观摩上,使一些教师养成“靠、等、要”的依赖思想,不太主动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设计并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吸收和应用相关的教育科研成果。单靠教研员的上通下达和有限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应努力由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变,由统一型向校本型转变,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二、现代教研活动的价值取向
1、养成合作、共享与民主和谐的教研品质。《学记》云:“相观而善之谓摩”。在教研活动中,为了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发展,教研组成员要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文化共进,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教师的教学素养也与日俱增。
2、丰富课程教学研究的反思和体验。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在课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集体和个人的真实体验,从而增强课改动力。
3、提高课题研究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形影相随,形成教研带科研,科研促进教改的生动局面,增加教研活动中的科研含量,以比较科学规范的课题研究成果为教改提供依据,使教改成功得到基本保证。教师也在研究过程中提高信息素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分析综合和表现表达的创新能力等,同时形成“人出课题,课题出人”的教研创新机制。
4、构建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创设弥漫于教研组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同学科教师的创造性思想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扁平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微型学习型组织。这一组织及其成员追求的是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不断自我超越、重视团体学习和强调系统思考。
1、“状态”是一个系统的过去运动的某种简练表示(L·帕杜洛等《系统理论》)。以上所述是教研活动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从实然向应然状态变革的顺畅设计,贯穿于教研活动始终的还有以下几点必须十分重视。
⑴建立读书常规,由浅入深。不读书的教研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可存在的。从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课题研究方案到教学效益和研究成果的产出,自学、共学先进的教育论著必不可少,是教研活动状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伴随教研过程的课题研究来说,立项时的读书和文献研究是为了开拓视野、明确创新的起点;研究过程中的读书,是为了让研究不偏离科学的轨道,让教研过程一直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及时预防或矫正教学实践中的失误,对来自第一线的教学资料、案例进行合理的加工;撰写研究论文时的读书是为了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具科学性、创新性。随着研究的深入,阅读内容也要在层次上递进,这样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会由浅入深,增加产生飞跃的几率。
⑵反思连续不断,由感性到理性。不反思的教研是缺乏创新的。每实践一个教学和研究环节都必须及时反思,捕捉预设与生成过程中的智慧火花,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反思记录在案,作为改进后续教学参考和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的基础性材料。反思使人聪明,其可贵品质在于不断改造、改组、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识结构,使认识更具合理性和先进性。
⑶从说课到案例教学到撰写论文,使教研活动的科研含量不断增加。说课是由执教老师在15-20分钟内讲述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材料,针对所班级学生的实际,阐述和反思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的形式。在“前说课”时以阐述“怎样教”和“为什么”为主(即反思教学即时效果与教学设计的差距及其原因)。在前说课和后说课时,可以实证为主,思辩和主观评价为辅。说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目标、内容、教法、学法、程序等,但必须抓住一两个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如学法指导等),多说自己创新或有特色的地方,应避免“全面平均使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同义反复”、“歉辞过多”的弊端,重在培养短时间内理清思路、概括观点进行精辟阐述和反思的说课能力,争取达到字字斟酌,句句有用,时有新意闪烁的说课水平。
在执教者前说课、上课、后说课之后,认真听取听课者(学科同行和专家、学校领导、教研教科人员等)的分析和评议,当然允许申述原由。听课者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执教者提高理性认识,为执教者撰写教后笔记创造条件。教后笔记应围绕一个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以理论思辩和客观评价为主,实证为辅(注意实证材料的典型加工),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和反思,发现教学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如是这一两次乃至三四次后(虽教学内容不同,但追踪研究的主题相同),当执教者产生跃跃欲试撰写教学案例的动机时,则以多次教学研究的一个主题为宗旨,撰写包含有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展示师生互动的典型观念、情感和行为,反映与某些教学原理相匹配的典型教学事实的研究成果(即案例研究)。
质量较高的案例研究成果可在教研组内及时推广,推广的一种方法是案例教学,即将案例研究成果运用到同类教学情境中,以检验和完善案例研究成果,并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经多次推广后,可由有关人员组成专题研究小组,通过相关教育情报的分析研究、典型课例(或教学片断)的加工,教学个性认识的整理、特色创新之处的理论构建,着手撰写教育专题论文,形成教师的教学特色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造教研组的品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成果的辐射效应。
总之,抓住教师的说课、上课、平议的环节,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长点,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专题深入进行实践解剖,积累教与学的原始资料,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案例研究,经过案例教学的验证,直到对典型案例进行符合教育论文要求的精致加工,整合到教育专题论文的理论框架中去。这样,教师的教学研究就从直观、感性、经验的水平提高到理论联系实际、揭示本质特征和因果关系的水平上。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一学期内经历一次上桩述的全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就会明显提高,教师的教研品质和科研素养也随之提高。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才会得到基本保证。
2、重视专业引领者与教研伙伴在合作同行中开发创新潜能。要提高基层教研组水平,与专业引领者的引领密切相关。在彼此关系平等、民主的前提下,各自和相互开发创新潜能至关重要。这里姑且以引领者(主要指专家教师,教研员、科研员)和实践者(指教研组成员)的名称分而述之。
⑴各自开发
对引领者而言,要先一步、高一层。“先一步”是对教学研究和专题研究的相关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收集、分析和加工;对教育名著和教育科研的先进成果要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思考如何在教学理论与教师实践之间架起桥梁起到适切的中介作用等。“高一层”是理论上高屋建瓴,一定要钻研超越教研的理论背景、如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对全国和上海的课改文件和方案要有全面的理解和个性化落实措施,这里就有许多创新空间。对实践者而言,要稳步前进。说课要突出重点、富有特色,以此成为教学案例的主题和课题研究的对象。在设计教学和课题方案时,要特别重视实践的可行性,与自身经验的吻合度,不要勉强顺从,要充分发挥实践智慧和经验理性;善于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主客观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研究的切入口,并形成具体的操作程序;及时记录实践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比较、创意感悟、预案生成,以便整理成特点式或片段式的教学笔记,为日后撰写教学案例和研究论文准备待选的“素材小品”;一些随机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对实践者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实践者必须努力体验其中显示的理性光芒和创造灵气,不断形成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乃至新的研究思路。
⑵相互开发
对引领者而言,要及时了解实践者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把实践者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学经验给予放大,并聚集于案例研究和课题研究中;重视理论学习的互动,从引领走向彼此吸取;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引领者对实践者应有的态度是成功时鼓励、困惑时疏导、失误时商讨;要帮助实践者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理论提练等,但不能包办代替;有关专家的支持、关心和指导,开发对教学研究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为实践者提高研究水平创造条件;引领者采取有效的办法对实践者进行课题管理,因为实践者除教学研究外,还承担着繁重的教育工作和班级实务,有时可能因时间难于安排而削弱研究的坚韧性,因而在彼此这间达成契约式的管理制度很有必要。
对实践者而言,帮助引领者及时了解教学生态(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课程标准、学科改变信息、学校研究资源、本班学生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生差异等);实践者要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引领者了解、倾听、点拨、调整实践者的愿望、陈诉、策略、心态等;实践者要充分开发引领者的理论储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理性追问,帮助引领者把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理论回归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去,或用以解释实践,或用于以丰富、修正理论等等。这一切,同样为实践者提供了许多创新的空间。
必须注意,引领者与实践者相互开发的共同前提是,以真心诚意的角色置换态度去理解、帮助对方,其共同的目标是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研究增值。
摘自《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1
上一篇文章: 素质教育要不要教案?——访《素质教育新教案》总策划肖忠远
下一篇文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汇编
相关文章
- 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 [2007-1-10]
- 谈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2008-1-9]
- 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08-4-24]
- 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2006-8-22]
- 浅析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007-12-15]
- 试论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 [2007-2-23]
-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素质教育 [2007-9-28]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汇编 [2006-6-17]
- 试论强制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007-4-4]
- 浅谈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条件 [2007-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