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口中心小学 陆雯君
上好语文课,上出精彩的语文课,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于是,我努力地把课改的理念由外在形式的模仿进入到内在实质的追求。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也惊喜地发现:当语文教学回归到它朴实、真实的面貌时,学生的学习更扎实了,训练的时间也更充分了,语文的学习成为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在这些课堂上,总难免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不少的课堂虽然练得扎实,却不精彩。学生虽然动口、动手,却不能动心、动情……一堂课下来,我总要不断地反思,这是精彩的语文课吗?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了吗?智慧生成了吗?语言发展了吗?人文素养提高了吗?
一、读中思、思中读,让课堂灵思飞扬。
《桂花雨》(苏教版地第七册)教学片断:
师:摇桂花对“我”而言是件大事,可以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来?
生:从我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句可以看出来。
师:这句话应该抓住哪些词语来读?
生:抓住“老是缠着”,说明“我”很想马上去摇桂花,心情非常着急。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读时突出了“老是缠着”,读得抑扬顿挫,却谈不上情真意切。)
师:摇花乐的“乐”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雨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大的雨呀!”这句话就写出了我特别喜欢摇桂花。
师:哪个词语写得最“乐”?
生:“使劲地摇”说明我心情很高兴,摇起桂花树特别用劲。
生: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大的雨呀!”说明我摇花时很兴奋。
师:谁来高兴地读一读?
一生读(读得语句流畅,但平淡,无味。)
师:谁能读得更高兴一点?
(学生一遍遍地模仿朗读,课堂中书声琅琅。)
一节课下来,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甚至可以说是朗读得声情并茂。但我总觉得课堂上 似乎少了点什么。一遍又一遍地读书,真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吗?个人读,集体读,示范读,真的就能构建文本的“个人意义”吗?静静想来,对《课程标准》表述的“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我理解得并不全面,也不深刻。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需动口,不需动手的机械模仿,缺乏对文本语言起码的感悟和理解,就训练感情朗读。导致在语文学习中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只注重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没有重视学生个人的感悟体验,把“阅”字几乎是扔掉了。课堂上听似书声琅琅,但缺少了思维的参与,学生的情未动、思未发。自然,课文的语言也不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怎样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形成“一个文本,多种声音”呢?我思考着……由于本学期我担任平行的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因而有了更多可以反思、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机会,在另一个班级中,同样是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本文的摇花之乐是作者浓墨重彩所描绘的,对于现在的学生所能感受的更多的就是摇桂花时的那份乐趣,领着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童年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再谈蕴藏着的思乡之情恐怕就容易些了。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父亲的那首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以这首诗作为全课的主线,让学生自读课文,一边在书上圈圈、画画、写写感受,边读边思,以读促思,以思促读。在自主的“思读”过程中内化了文本语言,从而更深刻地感悟了桂花雨香、摇桂花乐、收桂花庆。在课堂的交流中也就显得异彩纷呈,灵思飞扬了。特别是在对全家人摇花乐的感悟上,更是精彩。
生:母亲摇下了桂花,收获了对全家人的爱。她“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那是对桂花的爱,对全家人的爱。
生:父亲摇下了桂花,收获了浪漫的诗情,“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学生边吟诵,一边还摇头晃脑的。)
生:我是最高兴的,难怪一开始就老是缠着母亲问:“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生:你看我摇得多起劲啊,帮着在桂花雨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大的雨呀!”(学生仿佛也沉浸在了花香四溢中了)
生:是啊,我摇下了桂花,摇落了花雨,还摇香了整个的童年记忆。
师:真香!好香的雨啊!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它香了父亲的浓浓诗情;它香了整个宅院,整个村庄;它也香了我们的书本,教室,校园;香透了我们的心脾……
在这节语文课上,因为有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熟读深思,内化积累,由此产生的课堂语言才会丰富多样。可见,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读”,更要“阅”,不仅要用眼看,更要用心想,用情悟。如果我们过多地用“一个声音”去框定文本,那只能使学生的感受和审美联想变得日趋封闭和狭窄。我们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在这自主的活动中,他们可以自由地停下来重复地读,反复地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才会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灵思飞扬。
二、找准课文的切入口,让课堂跌宕起伏
《九寨沟》(苏教版第七册)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神奇而美妙的自然景观。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我为了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采取了多种的促读方法,努力想要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入境会文。首先,我范读了课文的第三小节。接着让学生以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自读该节。再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中间穿插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动一动,然后在音乐声中自读自悟。第四小节的学习方法与第三小节类似。只是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为了让学生学得活,我还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导游活动,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最后总结课文,出示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读背背,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作用。
上一篇文章: 《雷雨》教学反思
下一篇文章:《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