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赵璧
【摘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 学习方式 主动 探究 合作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动中学习、在做中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学习方式 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
第一,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第二,稳定而独特是学习方式的本质属性。稳定指学习方式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独特指学习方式在学习者生理结构及其机能基础上,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第三,学习方式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简单地说,学习方式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许多方面,如有的学生较为冲动,而有的学生较为慎重;有的学生不管同伴怎样想,自己作出决定,而有的学生则依赖于教师或伙伴的指导;有的学生喜欢独立学习,而有的学生却喜欢在小组中学习;有的学生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而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做或读来学习。典型的学习方式包括整体型与系列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等不同类型。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
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特点,而转变后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特点。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变量,是一个组合概念。它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学生学习方式有六个层次: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运用(已经习得的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创造性学习。
为什么要改变学习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教育中的一些观念需要改变。学习不等于“读书”、“练习”、“做习题”、“考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习题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应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地位。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理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存在有三个层面,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的含义为:
学生存在层面 |
学生学习的含义 |
自然的存在 |
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 |
社会的存在 |
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 |
精神的存在 |
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主动·探究·合作——新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 在各门课程的实施中,都可以实现学生以“主动·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主动·探究·合作”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而不能将其简单地对应成三种学习方式。在学生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他们可能是自己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究,因此,他们的学习方式可能具备三个特征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特征的综合。
1、自主学习
与自主学习相对立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看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含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西方学者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简单地说,“元认知”既人们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的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庞国维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是教学条件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它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第二,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第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才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第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
以上特征启示我们: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换句话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
●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
学生发展的即时感受 ●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
●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
●内心的澄明、视界的敞亮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合作学习有五个方面的要素:第一,积极的相互支持与、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第二,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第三,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冲突;第四,对于个人完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第五,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是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合作学习意在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合作学习有小组学习、同桌学习、自由组合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其中,小组学习是最基本的方式。这一方式在学习中,每个小组应有以下五个基本角色,即召集人、记录员、计时员、嗓音控制员、汇报人,五个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保证小组学习的顺利进行。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正相互依赖 正相互依赖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简而言之,正相互依赖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个人责任 所谓个人责任是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心理效应,在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时,小组就会嬗变为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
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导致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交技能。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学生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在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对必要的社交技能进行了总结,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组成小组的技能,包括“向他人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等;第二类是小组活动基本技能,包括“表达感谢与应答感谢”“注意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及对鼓励参与的应答”“用幽默的方式帮助小组继续活动”等;第三类是交流思想的技能,包括“提建议及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及对不赞同的应答”“说服他人”等。
小组自评 为了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小组成员共同活动的情况,这就是“小组自评”。小组自评的目的是帮助小组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为此,在小组自评时应讨论如下内容:第一,总结有益的经验;第二,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三,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制定出本组今后的活动方案,明确在以后的小组活动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达到目标。小组自评能够为小组的合作提供有益的反馈,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关键成分。
混合编组 所谓混合编组就是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
对学生进行混合编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合作学习需要多样性。混合编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混合编组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学生的成就。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混合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
2.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
3.学生的性别。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学生的家庭背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各种人一起工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生活。
3、探究性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国外学者将探究学习分为六种类型: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的研究。
显然,不同类型的探究性活动有不同的过程,但研究者们更多的关注实验性探究的过程。实验性探究的过程通常分为5个阶段:识别探究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一些研究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指导程度,区分出不同的探究水平,并将探究过程的阶段和探究水平结合成一个二维的结构,形成了探究性学习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如果将以上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指导探究性学习的实践。首先,分别对前面六种不同性质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每种探究性学习的阶段;然后,对每一种探究性学习,根据探究水平与探究过程的阶段的结合进一步进行分类。这样,对每一个具体的探究性学习,都可以从探究的性质、阶段、和水平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般的说,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下四个环节:
1、 选择学习的内容
应根据以下两条原则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1)、内容应该是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知识,或学科知识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2)、内容的难度适合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3)、本地区丰富的地理、社会、人文资源。
2、 确定探究性学习的类型
可以根据上面的分析来定义探究性学习的类型。
3、 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来设计的,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教师引导的探究性学习(讲解+讨论+练习);
(2)、分层(工)的探究性学习;
(3)、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4)、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
4、 活动设计和材料准备
探究性学习主要包含以下一些活动类型:
(1)、观察;
(2)、从报纸、刊物或互联网上查找信息;
(3)、设计调研方案;
(4)、讨论;
(5)、做实验;
(6)、收集、分析和解释所获得的数据;
(7)、表达和交流。
5、探究性学习的结果呈现方式大体有:研究论文、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或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
对与某一具体的探究性学习来说,应根据探究性学习的性质设计活动,将有关的活动按一定的阶段进行恰当的排列,并准备好相应的材料。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在我们的解释框架中,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
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只是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的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 探究的需要
* 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
* 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 承担责任的需要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几方面的需要。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提供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的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还在于: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如概念、定义、原理、公式、基本事实等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也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
具体的说,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
*知识的建构与应用;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完善;
*情感的丰富、细腻和纯化;
*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
*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
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记忆,开启幽闭的心志,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上一篇文章: 试论特长教育
下一篇文章:浅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相关文章
- 浅论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方式转变的盲点及... [2007-1-12]
- 利用网络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007-12-24]
- 在音乐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探 [2007-12-17]
- 在音乐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探 [200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