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文

当前位置: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地理教学论文>> 正文

初中地理识图探究意识培养

2008-5-29 发布人:lwcool 作者:网友推荐 人气: [打印] [评论]

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过程。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识的过程。基于这一教学思想,在地理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地理识图探究三部曲“观察识图——分析讨论——探究创新”。具体操作规程步骤如下: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地理学习三部曲,重在体现地理学习特色,识图能力的培养。读图伊始,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读图,激发起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出地理兴趣。其次,在正确识图之后,对所给图像,依据提意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合作分析、讨论,不失时机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直至找出正确答案。此时学生们有了一份成功的喜悦,兴致正浓,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引导、质疑或达到学生自己质疑,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再次经过学生各种思维形式的加工处理,发表见解,畅所欲言,层层探究、升化,从而达到以创新之目的。这一步骤,通过质疑问题的解决,达到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充分培养学生掌握和活学活用所学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展现再造想象,获得极大的学习成功,感到满足感,进而产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例如,序言“与同学谈地理”一课中,关于“东非高原的黑人选手,在国际中长跑比赛中,常能取得好成绩”一图可以这样处理:

(1)     学生自由看图,体会图上展示的内容,这样使学生自然投入识图,开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     小组讨论图下问题:“为什么在国际长跑比赛中,一些来自东非高原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呢?”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东非高原的选手,适应了缺氧的环境,无氧耐力有优势。” 

                     3 展示探究题目:中国的高原面积很广大,那么中国的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是否可以仿效东非高原运动员的做法呢?说明可行和不可性的理由。

     题目一展出,学生们纷纷站起抢先发言,高昂的地理热情极大地释放出来,讨论之热烈,一发而不可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仍余兴未尽,而且很多同学写下了可行与不可行的理由自动交了上来。这样高昂的地理热情,在序言课中便初露端倪,从而为地理课改的实施,奏响了前奏曲。

    再如,关于“地球自转”一节中,“畅畅和姨妈打电话”一图可以这样处理:

(1)   学生读图,解释图上所画内容,首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的空间。

(2)       小组讨论课本上问题:“同一时刻畅畅和姨妈打电话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学生根据所学“地球自转”部分的知识,合作分析,得到的答案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时差的缘故”。                       

(3)       这时候,一个学生突然质疑到:“畅畅和姨妈在同一时间打电话可是问候语上有时差,那么二人谁在白天,谁在晚上呢?”

此时,课堂一下子静了下来,一双双带着问号的目光均投向了我,期待着我的解答。而我并未马上给出答案,只是充分表扬了该生“观察仔细,思考到位,望同学们多向他学习”。而后却反问到:“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畅畅和姨妈,究竟谁在白天,谁在晚上呢?”

一下子,小组间又不自觉地讨论起来,各小组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以畅畅在白天,姨妈在晚上的意见取胜。

取胜原因:一个小组从问候语的逻辑关系上,分析得到了答案。因为:北京的畅畅说:“姨妈,晚上好。”纽约的姨妈说:“畅畅,早上好。”更值一提的是:另一小组的学生代表走上讲台通过拨动地球仪转动,结合投影仪演示,真正以实验验证了结论。通过学生质疑,继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了学习意境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种欣喜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亲自演示,得到的结论,更是真实可信的,不仅说服力强,而且永远难忘。这种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相信会终身受益。

另外,关于“人类生活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的讨论;“从‘大陆漂移学说’的发现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几千万年后,地中海是否会消失?”“观察家乡的天气,这样的天气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如何?”“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带来什么问题?人类应该如何应对自己造成的灾难?”“关于北京四合院的保护和改造,你有什么建议?”等等探究题目,均用了地理学习三部曲的方法解决,学生反响强烈,兴趣极高,教学效果颇佳。

以上教学实践表明:只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之能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加以适当的鼓励引导,学生则会释放出探究创新的潜能。

但应注意:探究题目的设计,不应该太大、太难,否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知识范围内可能探究问题探究不出来,以致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切记:探究题目,应该放得开,收得拢。如果课上教师的引导能使学生自发的投入探究,那么,教学效果则会更好,更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



<1>

上一篇文章: 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
下一篇文章:新课改下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