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而地理学是以科学探索、实践为知识获取的手段为特点的学科,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地理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自学 合作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验。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特别把它与地理这样一门本身以科学探索、实践为知识获取手段的学科有机的融合,更能体现它的优越性。如何使“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真正落实,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应该是很多教师在思考、摸索、解决的课题。笔者就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原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加上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死板、单一的检测手段和成绩就是一切的评价标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读了不少书,但大多跳不出单一的教科书和广大教师为他们编制的问题范畴。所以说,我国的青少年,在接受12年基础教育的时间里,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这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脱离时代、脱离生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错过了培养人格、锻炼品格的最好时机。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2、教与学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原则。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或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答案的多样性原则。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广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实际显然是不相符的。例如,“地球的形成”这一论题,科学界就有不同的观点,再如,关于天体系统的分等定级这样的问题,人类由于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探测手段地进步,人类对天体系统的划分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这些问题都无法用唯一的标准进行思考,随着社会的多元化,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答案也应该是多样性的。答案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基本思路是:遵循以上三个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出示课题 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用一两分钟时间,通过文字准确清楚地向学生展示课题、课堂教学目标,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目标力求具体明确,切忌出现抽象的词语。如在《新兴工业区》教学中,可把目标定位在:1、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和特点。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和特点。3、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4、美国“硅谷”的特点和崛起原因。同时注意要尽量挖掘德育、美育、能力渗透点。
第二步:自学探究阶段 自学探究是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它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学生用5-6分钟完成这一过程,在自学期间必将产生各种疑难问题,这就为下一步解疑导拨作准备。
第三步:解疑导拨合作学习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可安排5-8分钟时间,让学生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不提重复性、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研究。合作小组可以6-8人。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巡回到各组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此时,教师应注意加强在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指导。重点放在:1、事物形成的多元性。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3、新兴工业区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两面性,所以,我们分析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第四步:交流、归纳、矫正阶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后,各小组都有了一定的结果,就要进行小组交流、归纳、矫正阶段。这一阶段既要归纳总结前三步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又要根据教学目标得出科学结论,对学生在合作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矫正,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教师在最后评价时,重点不是放在学生的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行为。
上一篇文章: 试论地理教学模式的结构
下一篇文章:浅谈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章
- 浅谈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7-8-15]
- 地理教学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2006-6-27]
- 地理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新尝 [2007-8-11]
-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2008-1-25]
- 如 何 听 地 理 课 [2007-8-15]
- 高三地理教学思路之我见 [2006-12-28]
- 初中地理识图探究意识培养 [2008-5-29]
- 地理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的体会 [2007-8-15]
-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2008-8-25 23:43:55]
- 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 [200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