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

当前位置: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正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2008-3-9 发布人:lwcool 作者:许智芳 人气: [打印] [评论]

 

 

  

富春五小    许智芳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教学任务的完成的程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其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呢?我认为应该明确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抓住参与的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使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习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最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并能以多种形式引导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防止学生参与中的形式主义、模式化等倾向。

一、明确参与目的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采用各种手段,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才能提高参与的效果。

二、学生乐于参与

1、师生关系和谐,使学生乐于上

如果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对学生充满希望和诚挚的爱,对自己所教学科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学生就一定喜欢这位老师,乐于上他的课,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从自己所教的第一堂课起,就要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热情,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觉得这位老师和蔼可亲,对老师产生崇敬之情而且感到有安全感。仅此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并注意教学的艺术性,以姿势助说话,用图表、板书、教具模型演示说明以及学生熟悉的实例,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微妙传情的方法来牵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随着老师的讲解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大脑皮层保持兴奋状态,让全体学生(包括学困生)感到老师既是长者又是知心朋友,由此对你所教学科就会产生兴趣,就会达到乐于上的程度。

2、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想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有些抽象的知识学生感到兴趣索然,枯燥无味,不易为他们所接受。因此,要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之中,教师要以热烈的情绪、活泼的神态,设计一些饶有趣味的谈话和问题,以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自觉地控制自己注意力,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语文学科中,《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写真记实的叙事散文,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抒情散文。作者以凝练的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长安街,哭别总理灵车的动人场面抒发了亿万人民沉痛哀悼、深切怀念周总理的强烈感情。由于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理解,因此学习这课文的有些句子不好理解。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文章一开头的这一环境描写,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数九隆冬的严寒中。灰暗的天空,阴冷的天气,不仅是自然景物的真实写照,也是那特定年代阴霾密布的政治气候的巧妙暗示;而此时人们的心境也正像这阴沉的天空,承受着周总理逝世带来的巨大悲痛。从另一方面看,天气这样恶劣,人们却冒着严寒不约而同地云集于此,迎候周总理灵车,感情何等真挚,场面何等感人!这不足以说明周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威望吗?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环境描写,品出“景”中之“情”,使学生进入情境,在情景中自发的产生一种想学的动机。此时学生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真正参与学习过程,准会学得很好。

3、安排质疑环节,使学生乐于说

教师创设质疑,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达到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活跃思维的目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形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种事物,讲清道理或说出分析过程,说明他对所学内容了解的比较清楚、完整。如果再能提出问题更说明他认真思考了。

在教学语文第六册《丑小鸭》时,针对班组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选择了“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他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这两个句子进行变换人称和变换句式的训练,并凭借课文内容来组织训练。通过教师创设质疑,学生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练习了语言的运用,收到较好效果。师:(出示: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丑小鸭自己都不相信这就是自己。那么鸭妈妈又会怎么样呢?(出示:鸭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        。)

生:鸭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离家出走的孩子。

生:鸭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

师:那么,以前的小伙伴,小鸟啦,猎狗啦,他们又会怎样呢?

谁能再仿照这个句子来说一说?(出示:         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

         。)

生:小伙伴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以前那只丑小鸭。

生:小鸟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以前被自己讥笑过的丑小鸭。

生:猎狗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以前那只令人讨厌的丑小鸭。

……

师:过去大家都讨厌他,今天他却那么被人喜欢。(出示:他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天。)

师: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什么?

生: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教师用红笔在“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下划“         。)

师:把“会有这么幸福的天‘说在前面,谁能换成这种说法来说一说?

生: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他做梦也没有想到。

师: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说。我们再来试一试。(再出示: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什么是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的呢?

生:这就是自己,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

师:还有这几句,你们能像上面那样,换一种说法吗?(出示:(1)鸭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那离家出走的孩子。(2)小伙伴们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以前那只丑小鸭。(3)小鸟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以前被自己讥笑过的丑小鸭。(4)猎狗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以前那只令人讨厌的丑小鸭。)先同桌练,一人说课文原句,一人说另一种说法的句子;然后再交换练。最后,教师检查并讲评。

由于老师给学生创造了质疑环节,学生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在进行释疑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对于他们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是十分有益的。所以说,只在安排质疑环节,或老师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就乐于说。

4、加强教学实践,使学生乐于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活动,他们希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自己的才华得到发展。而动手本身和观察、注意、感知、记忆,以及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有着密切联系。动手必须伴随着精确的观察和高度的注意,凭借着感知、记忆和思维进行;而且只有在兴趣、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才能积极地、持久地动手,并通过克服一系列困难达到预定的目的。动手过程也是知、情、意发展和培养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真正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一定操作能力。动手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开阔思路,提高学习的兴趣,发展创造力。而小学生对那些新奇的事物喜欢看看啊、摸摸,特别是亲自动手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在实践中,手脑并用的活动过程,既是学生活动欲望满足的过程,又是对知识进行探索、理解、应用和发展的智力过程。

5、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乐于练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成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练习的目的要明确,练习要体现“先突出重点,再系统练”的原则,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易混知识对比练,新旧知识综合练,但又要防止盲目机械的多练。因为机械重复的单调练习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细胞的疲劳和注意力分散,直接影响练习效果,经常变换练习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年龄不同、练习形式随之不同,要使学生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做得好,使之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6 、放手品读感悟,使学生乐于读

   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 、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 ……

3 、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己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三、抓住参与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参与的时机,使学生能适时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抓住参与的时机呢?我认为有如下四种情况。

1、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参与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进行,设计为完成教学目的而参与的实践活动。

2、教学的认知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发现”经历一下类似科学家那样发现真理的过程。 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并能掌握前人总结的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体会发现真理的过程,促使他们从不会到会,从学会到会学,从而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3、抓住反馈信息,引导参与

反馈是检验学生思维定势和知识掌握运用情况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反馈的形式、内容不拘一格。教师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指导教学,使教学处在动态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抓住反馈信息,引导参与,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反馈的信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听取学生的发言,查看他们的练习,了解问题,启发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如小学三年级语文《小马过河》的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的朗读训练时,我设计以下的练习步骤:

(1)理解下面带点的词语,据此读出句子的语气。

小马 为难 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小马 吃惊 地问:‘水很深吗?’”

(2)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下面句子的语气。“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

通过两次不同方法地训练,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对读得好的语气加以模仿。

总之,教师善于抓住参与的时机,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顺利地掌握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多种形式,引导参与

以多种形式,引导参与,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通过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在参与中体尝到学会之乐、会学之乐、思维之乐、创造之乐。

1、观察参与

观察参与就是通过者观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然后经过思考,把观察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通过观察引导参与,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还可以通过观察后的分析、比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在各科教学中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2、操作参与

操作参与,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等活动,初步感知事物。并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然后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用语言文字描绘出这一事物的特征。这种形式的参与活动,符合儿童爱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所以学生乐于参与这种教学实践活动,它有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气氛中主动地学习。如:理解“羡慕、惋惜、治疗、患者|几个词语的意思。可设计一系列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 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等。

3、训练参与

训练参与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参与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个练习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只要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就能达到参与的最终目的。

总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集中精力有目的的探索知识,造成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聪明才智的发挥中享受到求知和探索的欢乐,真正达到学生乐于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

2003.11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论》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教育学大辞典》         顾明远主编           1998

《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

上一篇文章: 浅谈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下一篇文章:运用亲子活动创设家庭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