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安洲小学 姚燕华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何谓链接呢?网络中指从一个网页指向一个目标的连接关系。语文课堂中,我们所说的链接是指由课本知识所生发出来的已有和未有知识的指向。具体的内容指:语文同类知识链接、语文相关知识链接、学科之间相关知识链接。如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资料,由一课所涉及到的孩子能接触到了的知识(字、词、句、段、篇,诗、词、曲、赋、剧本、小说,天文、地理、环境、卫生)。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以教材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以师生为资料链接的双主体,共同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证实(或证伪)、或演绎课文中已有的观念,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经验、学生的生命体验。
都说教学是用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要尽可能地去挖掘丰富的语文学习课程资源。学生群体是一个最好开发而又最易被忽略的学习资源,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着学习资源,另外,社区的文化设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也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拓展延伸这个平台,让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服好务,要具有课内链接课外、链接自然,链接生活的本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但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没有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却抛开文本进行拓展链接,这样做显然没有处理好课堂教育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更有些老师是为链接而链接,结果是“节外生枝”。或过度,或过量,或拔高,或泛滥都是链接式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鉴于以上这些,《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运而生。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分别从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改革目标。新课程教学需要继承课内课外结合,而且要有更大的创新。作为处在课改大潮中的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创新的意识外,更要有一种会“超链接”的能力,才能将这些课改目标落到实处。依据教材,超越教材;紧扣课堂,拓展课堂;结合课文,用知识链接的方式,为课堂补遗,以延伸课堂,使所学知识加深加宽。点明孩子们学习的思路,活跃孩子们的思维,启迪孩子们去自学语文。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做相关的指导,使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自主地、自学地、有效地根据课本知识,来搜集相关的资料,能够探索知识链接的正确方法,探究链接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获取、习得完全被置于比特的运用当中,在课堂上我们随时有可能链接到课外知识。由此,为孩子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服务。知识链接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一套“知识链接”的知识与技能,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研究背景
目前,上海和山东一些学校在做 “扩大学生阅读面”的一些研究,他们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能力等。也有不少地区进行着语文综合性的学习与开发研究,但他们是作为一种课程来研究与开发的。目前已经有一些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着“知识链接”的引导学习,在教学中运用“知识链接”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点进行拓展与补充,以求得学生更广更多的知识储备。例如:浙江省奉化市郭昶的《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策略谈》链接相关阅读材料,通过实施“开源、立本、节时、共读”四大有效策略,使学生汲取丰富的营养,真正提高阅读效率,构建起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良好“生态环境”。 但是我们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与学科相关的一切知识点的补充与延伸,侧重于探索链接的内容、类型、方式、时机,怎样避免或过度,或过量,或拔高,或泛滥链接等问题,从而有效地利用链接进行阅读教学,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阅读,去查找相关的信息,了解一切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习语文的各种能力。
目前,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策略作为课题研究在我市、我县尚属首次,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此项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非常有研究的价值。
三、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设想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学生进行“知识链接”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 研究出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直线型知识结构”走向“多层扇形知识结构”。
3、 通过研究,探讨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哪些教学内容和环节能够进行“链接”。
4、通过研究, 探寻如何利用“链接”的方式让书本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四、研究的内容
(一)积极探索阅读教学中链接的内容
1、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链接
课始,运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引入新课,既能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有效检测了学生平时的旧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新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2、亲身实践与教学难点链接
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然后将实践后的情感体验带入阅读中,与课文中描写的情景融为一体,许多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当前现实与历史背景、场景链接
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了解、体验与感受,很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而恰到好处地介绍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更快捷地进入文本情境。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课前、课中、课后等几个环节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介绍背景知识,以实现引趣、激疑、解惑、深化、拓展等教育功能。
4、语言文字与生活实际链接
“生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它显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如果把它恰当地与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联系在一起并加以利用,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回忆生活与课堂体验相链接
语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教材编写者头脑里特有的。语文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
6、创新拓展与现实生活链接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只有“理解和认同”是不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给予学生挑战历史、挑战权威的机会。
7、课内学习与课外深化链接
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的第二属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不断深化,才能达到文章“唤醒”的目的。
8、各门学科之间进行链接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是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综合课程的设置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具有整合课程的能力。
(二)积极探索阅读教学中链接的类型
1、文字链接型
文学阅读材料的链接引入,能丰富学生的文学阅读量,丰富语言,接受文学的熏陶。
2、情境链接型
⑴配乐音频
音乐以独有的美感美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感染人的情感,渲染气氛,使学生在唯美的情境中,思维、情感达到最佳发展状态,从而提升阅读效率。
⑵视频图像
阅读中链接视频资料和图像能填补学生的阅历缺陷,拓宽优化学生的想象。
3、活动链接型
小学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在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在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扩展知识、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同生活实践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用语文。所以我们要通过跟课后活动的链接,引导学生在无限的语文世界中自由探索。
(三)积极探索阅读教学中链接的方式
1、说明性链接
文章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字词解释等说明性链接在阅读课文时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把握主旨,提升语文素养。
2、延伸性链接
语文学习在实施教科书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教科书中的某些有价值的知识点,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课外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印证,为拓展阅读视野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3、比较性链接
把内容、主题、出处、背景、风格、意境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内外读物进行比较阅读,以“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方法,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章、同类文化现象的领悟、联想和欣赏,使学生走出狭小的“教科书”阅读圈,徜徉于文学艺术的殿堂。
4、形象性链接
对于一些较抽象或需要学生理解其情感和意境的文章,我们可采用形象性链接,通过音乐、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理解。
(四)积极探索阅读教学中链接的时机
1、课始链接
一堂课的教学导入环节如心理学的首轮效应对教学非常重要,或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让人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还能营造氛围,启发学生思考。
2、课中链接
教学过程中,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等链接,可为理解文本提供铺垫和台阶。课中链接还能提升理解层次,实现感情升华。许多语文教学名家很注重板块教学,很善于通过一个又一个教学板块,深入解读文本,使学生的情感一层层激发出来。他们从一个教学板块上升到另一个板块时往往用文本拓展链接来实现。另外,在教学的疑点处,难点处进行文本的拓展链接有助于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3、课末链接
一堂课,一篇文章结尾处的拓展决不能画蛇添足,生硬地强加一个拓展,以显示一堂课的充实,这种拓展的意义是不大的,一堂课结尾部分的拓展应该是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题,实现学生认识的深化;揭示文章的人文内蕴,提升文本的价值,让学生情感达到高潮。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如在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通过更为具体的调查进一步总结目前小学生的利用“知识链接”理解课文内容的现状,诸如他们的链接方法、途径,内容,对目前状态下的他们产生的影响等等,在课题研究的各阶段的最后环节,我们还要通过调查法总结本阶段对课外阅读的影响,为确立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2、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预设,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对学生阅读效果的达成度进行评估,以形成一套正确高效的链接式阅读的指导体系。
3、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以再进行研究。
4、个案研究法。在集体观察的基础上,做好个案研究。对某一学生进行跟踪观察研究。以更加准确地进行“知识链接”的指导学习。
六、研究步骤与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08.3—2008.4)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08.5—2009.1)实验阶段。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摸索出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的策略。
3、开展“链接式阅读教学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09.2—2009.4)总结阶段。
1、理论提升,经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七、预期成果
教师的研究论文及教学课例。
上一篇文章: 浅谈教师在学生作业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下一篇文章:开拓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新天地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2007-11-9]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 [2007-5-11]
- 小学语文教学畅想 [2007-5-11]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2007-9-29]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2007-10-31]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 [2007-2-9]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2007-10-8]
- 中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2006-1-7]
-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2005-11-30 11:32:40]
-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2005-11-30 11: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