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论文

当前位置: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 正文

略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007-11-15 发布人:lwcool 作者:李响 人气: [打印] [评论]

 
内容摘要:
    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上,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随着我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出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已经作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
    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它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本文将就与信息素养有关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希望帮助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和有志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了解信息素养及其特点,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他们能够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资源的组织与建设,快速提升我国学生和其他人群的信息素养。
    本文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简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赐教。
 
 
 
关键字: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通晓、学科整合
略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已经出台,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又有了新的要求。特别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可见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为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发达国家早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上,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呢?在美国,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正式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1]一般来讲,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2],对于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3]。具体包括: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以上内容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学生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由于信息素养有其自身的特征,所以了解这些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各项工作有效协调的发展,努力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总目标,为学生信息素养的良好形成探索出一条捷径。[2]
1、    信息素养具有时代特征: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具有信息素养,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的水平。对学生来说,其学习生活环境也需要跟上信息化的步伐。现在很多学校、教师都在探索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而逐步开展起来的。它的前身就是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它对于学习者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的要求,但并不是很高,主要是对问题的发现与解答、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学习组织者们发现,网络具有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大信息量、超媒体优势、共享性等特点非常适合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学习者们也发现,网络更有助于他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思想的交流、研究结果的评价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出现了。它的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具有比以前更高水平的信息素养,因为只有具有了更高水平的信息素养,人们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来实现高效的研究性学习。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水平与研究成果。所以,信息素养必须与时俱进。学生信息素养的现代性将决定其实际应用价值的高低。
2、    信息素养具有一致性特征:信息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是其信息素养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发展又会促进其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两种素养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在这里基础文化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其他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信息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信息的处理需要建立在对于信息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不理解信息内容的信息处理是盲目的,无目的的,对于信息内容的理解需要借助其他基础文化学科的内容,较好的基础文化素养将有助于学生的信息处理,高水平的信息处理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当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以后,他又可以利用这种信息意识与能力来提高其自身的基础文化水平,完善基础文化素养。具体到实践中就是信息技术与基础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将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整合,一种深层次的整合,一种生态观的整合[4],即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习生态系统之中,培植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丰富、有力的物质性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等),包含有效的社会和文化互动,使学习者可以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中有效的学习、幸福的生活、和谐的发展。这是一种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将作为学习者及其群体与学习环境交互的中介,发挥如下四种功能:作为学习监控工具帮助学习者和教师对学习过程及其效果进行设计、追踪监察和评价反思;作为媒体承载和传递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作为信息工具帮助学习者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并设计生成新的信息产品名称;作为社群工具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社群成员的交往互动。这些功能将随着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的高低而有所变化。所以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将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3、    信息素养具有差异性特征:信息素养的形成受制于信息环境的差异性。信息素养的信息能力形成和一般意义上的读、写、算等能力的形成在条件上是有较大差别的。信息能力是在实际操作与应用中培养起来的。没有实际的操作与应用环境,提高信息素养只是一句空话。实际的操作与应用环境包括多方面内容:设备、资源、观念、管理等等。很多人认为信息环境仅仅是指设备与资源,其实不然,设备与资源固然重要,但没有不断更新的观念、不断完善的管理,设备和资源是死的,没有生命力。很多老师都在强调没有设备、没有资源,但真当设备与资源摆到他面前时,他又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了。只有当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得到了崭新的观念指导、完善的管理时,才能爆发出应有的能量。认识到这种差异性特征,就需要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扎扎实实地搞好信息环境建设。对已建好的信息设施还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使用能力,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提供保障。
4、    信息素养具有实践性标志: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应该可以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并应用于学习生活的实践程度中表现出来。我们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考核以此作为实践中心。这种实践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己或经教师指导来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的程度,体现了学生的多视角观察和多角度讨论的能力与水平。它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并内化后形成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在学习实践中的表现,是信息素养形成的实质性标志。因此,信息素养的考核或评价应是以可评估的实践性活动为主,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客观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评价。
5、    信息素养具有个性发展特征:现代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是由学生家庭、学校条件、社会环境、个人兴趣爱好、个人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这一观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信息技术基础的必修模块下列出了五个不同的选修模块,涵盖了信息技术的五个大方向: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由学校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等选择逐步开设。这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外、学校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的等类似教育教学形式都能够行之有效的开展个性化学习,进行个性化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由于信息素养具有如上的特征,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原有的宝贵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勇于开拓进取,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各学科的发展都是由在继承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来推动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也是一样的,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后进行创新学习。我们以前的教学很多都是在传授经验性知识,很少有探究性知识。经验性知识能够告诉我们在现有的事务上的“可以”和“不可以”;而探究性知识就可以告诉我们未来事务上的“可以”和“不可以”。对于经验性知识的学习主要进行的是知识的积累,而对探究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利用我们已有的经验性知识对未知事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了解事物的本质与特点。这一过程将直接对我们的各种能力的提高有所影响。这种能力上的提高才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也正是提高信息素养所需要的。而且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客观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主动创新的学习资源。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一直处在探索阶段,这与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速度有很大关系。随着新的技术和新的学习理论被引入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必将随之变化,合理选用并不断探索将是教育工作者们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3、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由于信息素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将知识点等放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掌握,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亲自动手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合作将会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是有好处的。我们可以通过课程的整合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引入信息技术课,然后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科学习。这样不但完成了学科本身的研究问题,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解决了信息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举多得。
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个体个性化的东西。我们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性来进行有个体针对性地范围教学,在一定团队合作的基础上鼓励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我们不需要没有思想的机器人,需要的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健全”的人。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不仅要求我们为学生提供可供其创新的学习资源,还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够适应信息技术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必需的基本适应能力,能够由其自身来完成新技术的再学习过程,这将是一种能够使学生信息素养持续发展的能力,一种能够持续学习的能力(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只有具有了这种能力的人才是今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现在返回头看一看我们原来的信息技术课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原有的信息技术课更多的是关心学生软件会用多少,会用到什么程度,与原先的计算机课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它强调的是关于信息技术的通晓,而信息技术通晓与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不同的。信息素养着重于信息的获取、交流、分析、信息检索和评估,而信息技术通晓则关心的是对技术的了解以及对应用的掌握。信息素养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信息技术的通晓,但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是以来于批判性的识别和推理能力,信息素养能够引发、保持和延伸终身学习,这是通过技术的利用实现的,但又是独立于技术的[5]。信息素养强调的是关于信息的综合性概念,而信息技术通晓和教育技术标准强调的是技术的应用观,其存在根本性的差别。所以,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就需要渐渐弱化对于信息技术层面本身的过多深入探索,而强化对于技术的实际应用等知识层面和意识层面上的研究与学习。
    总之,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面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我们必须革新传统的计算机教育的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把握我国现有国情,立足国情,面向发展,制定符合发展规律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结构,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带动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什么是信息素养》    中国教育曙光网
   http://www.chinaschool.org/sgjt/03-0410-01.htm
[2]《略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叶金霞
    中国电化教育                     2003.3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5  
[4]《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与主题—访清华大学张建伟博士》
    刘德亮         中国电化教育      2003.4
[5]《美国当代信息技术教育思潮评介》  刘向永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net.edu.cn/20020124/3018642_2.shtml
 


<1>

上一篇文章: 试论学科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下一篇文章: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