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当前位置: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 正文

谈谈课堂朗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2009-8-13 22:51:42 发布人:lwcool 作者: 周灿烂 人气:
[打印] [评论]

 

常平   周灿烂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针对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本人以亲身的教学实践,小结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备读、演读、分读、领读四点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丰富完善,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朗读  演读   训练  感情   针对性

【正文】

朗读是一门的艺术,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理解课文思想的重要实践渠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水平,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语文教学实践中,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同时部分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到课文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者很难达到情感共鸣。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结果造成感情走位现象。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可见,部分教师课堂朗读教学指导机械匮乏,而朗读的技巧又很难用教学语言来传授。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为把抽象言传的朗读技巧转化成具体的身教艺术进行探讨,在此我有几点体会恳请各位赐教。

一、备读

我对一些情感比较强烈的的课文,重视备好朗读教法。备课时,首先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及阅读作者其它作品。其次自己先对课文朗读数遍,再听录音范读,进行反思自己所朗读质量和差异,特别是重点句段跟录音一起练读数遍,以提高自己朗读水平,做到蓄满一桶水再分学生一碗水。

二、演读

随着信息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广泛推广,已有许多老师范读课文时以媒体代替完成。学生虽能欣赏到精彩的配乐诵读,而老师自身却不能把对文本情感体验展示给学生,缺少一种难以言表的身教功能。而我尽量少用媒体范读,充分利用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天性,进行自身演读——就是在备读的基础,课堂上配以丰富的举止神态,适当夸张的情感语言,运用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进行角色演读。学生通过一边听一边看,眼见为实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朗读感悟和积累。记得我小时学《红军过草地》一文,周文才老师在演读红军过草地“一步一滑”坚难前行的情景,时常浮现脑海。如今我教《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一课时,演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我一边读,一边用右手拿支粉笔展现眼前,慢慢来回作涂写状;时而用力轻快大幅度画鱼的样子。力求把工笔细描、挥笔速(动作)与和一丝不苟(神态)让学生有更具体化的理解。不时用眼睛窥视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都用眼睛盯着自己,静静地欣赏,学意甚浓。

三、分读

齐读课文总是有个别学生心不在在焉或做南郭先生。针对这一现象,我尝试用分读接力来完成。就是以每个标点符号为单位,老师、个人或小组先读完这部分,老师、某个同学或小组再接下去读。这样促使每个学生都能集中精神地听,在文本中阅读,生怕自己错过展示阅读的机会。这样学生朗读积极性即时被调动起来,注意力也更集中。

为了使学生通过加深对重点句段及字词句的理解来体验情感,落实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朗读教学上针对某一重点句子的字、词句进行分读训练。我先演读整句,再把句中重点的字词分解开,以小组或个人次序互换来朗读这句话,进行朗读训练,效果十分突出。如教《桂林山水》的分读片段:漓江的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麦哨》的分读片段:“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不同的下划线部分由不同的对象分读接完成,次序可互换进行训练,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整句。

四、领读

领读这种方法,如今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越来越少出现,中高年就更难见到了。但本人在读小学时,教师就经常用这种方法教我,所以我记忆犹新。 今天我针对部分同学不愿朗读,不好意思读,胆子较小,或读的时候慌慌张张,不能完整地把句子读下来;针对学生朗读“一字一顿”不会断句或缺少语感积累;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加字、漏字的现象;针对学生朗读“拖腔拖调”唱读的坏习惯。我采用领读教学,我演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样针对个别学生,进行长时训练,也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00年我教四年级时,有一叫黄晓鸿的同学,刚接触他时发现说话点结巴,读课文也就一字一顿不流利。我尝试用这种方法长期训练,到六年级毕业已能流利把课文有感情朗读完。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针对各自教学目的和适用范围。在保证读书时间,扩大朗读训练面。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朗读方法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力求有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研究》2003年

2.《小学语文教师》

3.《新课程标准》



<1>

上一篇文章: 谈谈新诗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文章:质疑,课堂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