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既然是一门语言工具课,那么它就应该是有声有色的。学语言先从听听、
说说开始,文字符号是讲话 的记录。所以小学生学习英语阶段宜侧重听、说能
力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能力,应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有效手段对小学生进行经
常性、系统性的听说训练。除 对教材的听说内容训练外,在选材时尽量选与英、
美的文化生活习惯有关的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英语国 家的人民生活情况
及风俗习惯,又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为将来用英语正常交际打好基础。
结合教材安排,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视听模仿,加强口语训练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听说训练内容,从视听入门,通过听听、说说、
唱唱、做做,先培养语感,培 养兴趣,然后进入字母教学。
新教材把第一册前两个单元作为视听说入门部分。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
用实物、图片、挂图、录音机 、录像机、投影机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
视听模仿。小学生视、听觉敏锐,标准的语音、语调,特别是 一段声情并茂的
情景会话录音会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视听,学生会积极模仿。通过模
仿、听说,再 进行一些内容相近的大量口头练习,促使学生提高听说能力。
二、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
用英语组织教学,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
听说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是学生练习听力的良好机会,也是学生学习与
模仿的途径之一。
坚持用英语讲课要从最简单的日常英语开始,然后逐步加深。开始应配以动
作、表情或适当的解释说明, 尽量避免用汉语讲述。逐步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
英语气氛之中,通过英语交流,提高听说能力。
三、坚持值日生汇报制度
每次上课前由值日生用英语报告。开始练习时,可用最简单的日常用语,以
后逐渐加深。可让值日生提前 准备,写在笔记本上。老师提前批阅、修改。尽
量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容运用到值日汇报的内容中去。无论 是谈论天气、谈
论家庭,还是谈论学校、班集体,或是自己的好朋友等等,这些都是训练听说能
力及语言表达 能力的好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由看着材料到不看材料讲
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完 成好值日汇报的任务,准备一下,
写一写、说一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四、用直观教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说环境
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等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
除教师制作直观教具外,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如刚开始学字母时,
就可让学生作字母卡片,以 便进行同桌、分组、找朋友等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
音标教学、单词教学、对话教学、课文教学等都可以让学 生自己做一下教具。
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我们进行听说训练,而且也能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扮演角色,进行会话表演
把表演带进课堂或经常在课堂上把句型、对话、课文编成短剧,让学生表演,
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是演 员,教师是导演,或师生共同表演。尽量让学生把
所学内容,按设定的情景结构演出来,做到声情结合,使学 生得到大量的听说
机会。
做好会话表演教师应注意四点:
1、要让学生模仿原声带中的语音、语调。
2、老师领读时声音、语调要有感情色彩,要把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淋漓
尽致地表现出来。
3、随着情节的发展,要有逼真表情和贴切的动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4、要做些头饰之类的简单道具;尽量使学生在表演时更有真实感。
六、加强语言实践,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进行听说训练的另一个途径是开展课外语言交际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为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语言水 平和年龄特点,建立课外活动小组并加强对课外
活动的辅导。象学唱英语歌曲,讲英语故事,朗读比赛,表演 话剧,小游戏;
猜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使学生
开阔视野,增 长知识。
七、改革测试方法,增加听力、口试检测
除平时对学生加强听说训练外,还应对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一个科学的、行之
有效的测试方法。考试既然是 了解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一种手段,那么增
加听力、口试检测并且合理安排好分数比例,可以进一步强化 学生的听说意识,
提高听说水平。
上一篇文章: 谈英语听力的培养
下一篇文章: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相关文章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 题目参考 [2006-7-22]
- 英语教学文摘 [2006-8-1]
- 试论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 [2006-11-30]
- 试论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和训练 [2007-5-11]
- 浅谈多媒体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2006-7-22]
- 浅谈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2007-11-16]
- 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之我见 [2008-5-29]
-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06-7-22]
- 谈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2007-10-31]
- 试论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新定位 [200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