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学。教,是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体现。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已经开始注意到课堂教学改革,注意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但还存在一些误区。
1、课堂扮演角色固定化,课堂是演出“课本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是“观众”与“听众”。“学”仅围绕“教”转。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既使关注了学生的学,仍忽视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忽视不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需要与潜在能力,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不可能真正得到发挥。
2、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化,学生主动学习就是让学生多动,目的不明确。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从形式上看好象是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其实还是处于被动地位。如教学长方形特征时,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带着问题去数、去折、去量,(1)长方形有几条边?(2)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长度各怎样?(3)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在学生操作基础上概括得出长方形特征。这样的教学表面上学生似乎参与了学习,也动手做了实验,但实质上,这种参与只是听从教师的指令做一般操作,自己没有主动去寻找特征,很难说是主动参与学习了。
一堂课中,认为只要学生都在动,只要学生多说,多动手操作,多做一些游戏,自始至终“热热闹闹”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就是主动学习了。为了多动,甚至不该动的也让学生动,“动”的目的不明确。这样的教学学生想主动学习也无法实现,缺乏主动学习的条件。
3、教学评价单一化,评价尺度划一,忽视学生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统一的一根尺去衡量所有学生,要求学生以一个完整无缺的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个别差异性,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在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同时,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这些学生的学习挫折感。这种消极情感阻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呢?
1、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建立新型师生互动关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
<<行动纲领>>指出:“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首先要调整教师的作用与地位。教师在师生关系的角色要从“独唱”变为“伴唱”,从传播知识、信息变为帮助学生选择信息,追求、组织和管理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主角),而是“学”者、“思”者、“听”者。其次学生承担的角色也要促其转变,让学生从“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配角)中走出来,充当“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如教学应用题:“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每层放书30本,共有多少本书?”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意外情况出现了,有学生提出30×3×4。按照教材,没有这个答案,我不急于否定,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好象对,但说不清理由;有的同学认为错因为每层30本书和3个书架是不相关的两个数量,不能相乘。这时一位同学发表了他的“高见”:把三个书架横排拼在一起,30×3就是排好后一层书的总本数,再×4是书的总本数。我及时捕捉到信息,在这学生发表意见的同时,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同学们恍然大悟,给师生都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像这样,师生关系互动,情感融洽,气氛和谐,才会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唤起创造欲望。学生才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甚至会出现“创新”的火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外在的动与内在的动高度融洽,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从而使学生进入“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前面提到的教学长方形特征,改换一下方法,教师先出示一组四边形图片,让学生找出长方形。问:“你们为什么说是长方形”。此时,学生看得出哪个是长方形,但缺乏确切词语,说不清什么是长方形,心理产生不平衡,引起需要研究的动机。在这种状态下,要求学生研究出只用两句话说出什么是长方形,而这两句话不适用于其它三个图形。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用纸片做实验,也可以相互磋商。这样,学生学习需要萌发了,主动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了。
<<行动纲领>>指出:课堂教学要重视“从问题出发,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认识过程。”一堂课中教师要不断联系学生实际,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造成学生认知冲突并产生心理不平衡,使学生有“一波未停,一波又起”之感,使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达到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目的。
当然,学生主动学习,不仅需要外在的动,还需要内在的动,教学中有时很需要“静思”。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使学生外在的动与内在的动高度融洽,让学生在心理上都感到有充足的思维,达到有目的性的实质“动”,取得学习成功。
上一篇文章: 浅议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和策略
下一篇文章:实施新课标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相关文章
-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2007-11-27]
- 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007-10-10]
-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2007-11-16]
- 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 [2006-6-30]
-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006-6-15]
-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教学 [2007-12-17]
- 试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2006-11-30]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2006-6-16]
- 对小数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问题的思考 [2007-12-16]
- 营造一方百草园——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和实践 [2005-11-30 11: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