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二中 钱秋萍
我认为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共同创造的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文化依靠历史的积淀、需要价值的引领和行为的规范加以传承。它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培养目标等无形的文化因子,共同构成学校文化的“磁场”,成为学校管理中一种无形的“指挥棒”和“协调力”。这种特殊的精神“粘合剂”,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使师生产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学校形成相互信任、团结协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我理想中的学校文化应具有平等、正义、公道和人性化的基质;拥有关怀、信赖和尊重,能发表不同的见解,采取合作的行动,实现共同理想的学习共同体;以竞争创新、开放开拓为表征的“心理感动的、知性参与的、道德丰富的”精神家园。
在这样的精神家园中,校长以学校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去引领师生的行为方式,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并奠定他们学力发展的基础。
以素质本位为核心的教育价值理念着眼于未来人自身的素质的发展,通过整个教育观念、制度和行为的改变,在学生身上培育出真正的时代精神,并使它发扬光大,以在将来造就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新文化。
作为一种隐含的共同价值追求,校长的作用是巨大的。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教师和学生群体的领导,这个“领导”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者,更深的含义是学术层面的“引领和向导”。一个靠学识、智慧和人格支撑起来的校长能引领师生共同创造和谐、求真、创新的精神家园。因为学校不是“官僚机构”,所以校长不应该满足于“上传下达,上命下从”,靠“行政权威”而不是靠“专业威望”去领导学校。学校不是军队,不能实施”全封闭、半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学校不是企业,校长不能忙于“创收”,而把本质工作---课程教学的改革、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脑后。校长要努力引领师生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这既表明了学校文化的品位,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校长靠什么吸引人才?一是薪酬。二是事业,有了事业,钱少也愿意干,钱留人还不如事业留人!三是机会,要让教师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校长要有大海般宽阔的胸襟,大胆的选拔任用新人,给年轻人以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形成争创先进、勇创先进的风气。四是氛围,充分发挥每位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理念,让教师在学校中干得顺心和舒心,不因人事关系而浪费太多的精力。
作为一种隐含的共同价值追求,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新生代价值观的直接塑造者,起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作用。布鲁纳在《教育的适切性》(1971)中认为:学习存在表层过程与深层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表层过程;通过掌握知识,学习思考方式,形成学习态度,学习一般原理,是学习的深层过程。如果学生不去发展其三种技能(行为、图象、符号),陶冶其审美鉴赏力,深化其世界观,那么,他所习得的知识是毫无价值可言的。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作为更加能动的认识过程加以展开,必须拥有埋头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尊重学生个性的、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给学生对话的时空,以发展学生的智能、陶冶他们的审美鉴赏力,深化他们的世界观。学校课程也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人生的阅历”。其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的全人格设计的,即为学生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身体需求、道德需求而设定的。这种课程及学习过程的体验将给学生带来新的发现,振奋内心世界;能产生新的问题意识,引起反躬自问、检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能带来心灵的充实,使自己充满成就感和效力感。惟有通过这种全身心的体验,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完善的人格。而这种体验型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站在培养完整人格的高度,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立足于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基础上的意义建构与价值生成,对课程与教材进行再创造,而不再是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
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校长价值的引领,更离不开教师的人格塑造。惟有全体师生在一定的价值追求中的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培育出生动而鲜活的学校文化。
2004.12
现代学校文化的基本特征:以现代教育价值观为核心、以人性化的师生共同学习为基本形态、以竞争创新、开放开拓为精神表征。现代学校文化鼓励冒尖、进取和永不知足的创造精神。
未来的学校应当是“平等、正义、公道”和“人性化”的“学习共同体”。中心使命是:所有学生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其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的全人格设计的,即为学生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身体需求、道德需求而设定的。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充满了关怀、关心、关联,相互信赖和尊重,能发展不同的见解,采取合作的行动,实现共同的理想。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是“心理感动的、知性参与的、道德丰富的”。
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是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力发展的基础。
布鲁纳在《教育的适切性》(1971)中认为:学习存在表层过程与深层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表层过程;通过掌握知识,学习思考方式,形成学习态度,学习一般原理,是学习的深层过程。如果该学习者不去发展其三种技能(行为、图象、符号),陶冶其审美鉴赏力,深化其世界观,那么,他所习得的知识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认为: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或信息。教育系统的诸要素、教育过程诸环节都与价值存在着种种必然联系。
以素质本位为核心的教育价值理念着眼于未来人自身的素质的发展,通过整个教育观念、制度和行为的改变,在学生身上培育出真正的时代精神,并使它发扬光大,以在将来造就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中华新文化。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在人类文化中处于的核心地位。文化只有依靠教育才能被“激活”,才能得到传递、发展和更新。
现代学校文化的基本特征:以现代教育价值观为核心、以人性化的师生共同学习为基本形态、以竞争创新、开放开拓为精神表征。现代学校文化鼓励冒尖、进取和永不知足的创造精神。
公职意识:所有岗位首先都是作为职务而不是作为人的存在。尤其对行政干部来说,要公正公平地履行公务,必须要放弃许多私欲,放弃偏见,放弃人情干扰。自主意识、宽容意识、沟通意识。
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参与,只有教师和学生被“文化”了。校长的影响力要靠学识、智慧和人格来支撑。
学校文化三要素:历史、价值、规范。
将规则变为潜规则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
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证。
对学生真正有影响的东西,正是他们周围的文化环境,浓厚的历史传统、优良的校园风气、优雅的校园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多采的校园生活,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既合乎当代社会信息多元化、人们价值选择自由度增大的时代特点,又合乎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职校文化就是职校师生员工在日常教育、教学、交往及其他辅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意识倾向。
从静态角度分析,职校文化可以用表层、中层和内核的三层结构模型来表达。职校表层文化主要包括文化景观(校容校貌、校园布局、教室和实习场所布置、师生作品和活动结果等)、文化行为方式(师生员工的言语、举动、相互交往、对外交流等)和文化心态(学校舆论、课堂气氛等)。中层文化主要包括文化惯例(校风、教风、学风等)和文化规范(规章制度、保障规章制度执行的组织机构)。内核文化是指学校精神,它表现为文化价值(评价事物和行为的标准和方式)和根本理想(长远的、根本的追求、最终的目标)。
从动态角度分析,职校文化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变化才是职校文化的真实状态。从纵向来看,职校文化通过物化、活化和社会化三种文化传递方式改变着自身,使职校文化处于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的运动状态。物化传递是通过建筑设施、用具、图片、资料、作品等实物形式来保存和传递职校文化。活化传递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各色活动选择、保存、强化、和创造职校文化。社会化传递是通过校外的社会成员或媒介把职校文化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传给学生家长、企业和整个社区。从横向来看,职校文化通过传播的形式,将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媒介)同时传到多数人,加上多种信息之间、多种途径之间、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相互作用,文化传播显现出其波动性和复杂性,传播者对传播方式的选择、接收者对多种媒体及其所载文化信息的选择和传播者对传播效果的反馈调节等三个基本环节对职校文化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
上一篇文章: 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之我见
下一篇文章: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相关文章
- 学校文化之我见 [20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