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

当前位置: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正文

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之我见

2007-5-4 发布人:lwcool 作者:杨占平 孙伟 人气:
[打印] [评论]

    当今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从过去的应试教育逐渐发展到了今天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阶段。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外,还要不断地去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的理论。如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运用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研究设计、教学资料的搜集与统计处理,并撰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进而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大多数人眼里,似乎搞教育教学研究的只是那些学术水平高、学问渊博的专家学者,而我认为,作为奋斗在教学工作岗位上的一线广大教师,更应该重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教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因为我们一线的教师们,直接接触学生的生活,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教育观点和理论,更具有代表性、实用性。那么,我们进行教学研究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        了解学生,因势利导
要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我
们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我们现在的教学班通常有几十名学生,他们的年龄和智力水平相当,但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特征。品德有优劣,成绩有高低,兴趣有差异。
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学生对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不同学科感兴趣的程度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喜欢文科,如历史、语文;有的学生喜欢理科,如数学、地理;而有的学生则热衷于科技和体育。有的学生富于幻想和创造精神,有的学生口才好又有组织才能。诸如此类,我们对上述情况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孔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碜。”(意思是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卤莽)。他对学生的性格特征了如指掌,深入体会到每个学生的特点,这就有利于对他们进行个别教育,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他的这几个学生也最终成为学问渊博、令世人景仰的大学问家。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似乎这是一个赞美老师辛勤工作的陈旧
比喻,但如果我们从百花习性各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句话的时候,就不难发现有的花习惯于暗淡的光线,有的则喜欢沐浴阳光;有的春季开花,有的则香飘严冬,开花的时刻也各不相同。作为园丁,只有熟知各种花的习性,才能更好地呵护、培育它们,让百花园四季长春。
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助于帮助他们在良好性格的基础上继续进步,纠正不良思想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今的在校生,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独生子女占大多数,有的学生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性格孤僻,缺乏诚信,缺乏自立的能力。这时,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并正确加以引导,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往往能够拯救他的一生。
二、明确步骤,系统操作
 首先,观察学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观察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如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根据我们预先设计好的观察内容和目的,再进一步选择观察的时间(课堂、课余),地点(学校、家庭、社会),这样的观察才会有条不紊,按部就班。
 其次,进行观察活动的同时也要做好观察记录,为教学研究提供客观材料和书面依据。记录要做到详实、客观、有效、实用。
再次,科学比较,客观评价。所谓科学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求同存异,找出普遍的教育规律,得出客观的结论。比较,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之分。
1.纵向比较。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思想状态、学习成绩等进行比较,得出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成绩随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结果。
 2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是对同时期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目前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比较盛行。在教学研究中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清晰地比较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同一条件下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成绩,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地区或本校的教育措施。
    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必须注意比较的广泛性、多样性,对事物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系统的比较。此外,也可制定出不同的方案,反复比较,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案,将事物的本质进行对比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
三、    深入观察,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指教师为了掌握教学情况(如学生的思想进步情况,学习成绩,班级体荣誉感等)而进行经验总结、对学生综合评价、以促进教育教学持续进步的一种方法。
(一)            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和学生
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谋求对话的前提和基础。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某个学生单独谈,也可以同几个学生集体交流。但无论哪一种交流的形式,我们都要坚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平等的关系上,做到态度和蔼,语气真诚自然,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愿意交流、渴望交流的欲望,万不可摆出一副师长的架子,切忌造成双方的隔膜,这样才能达到真诚交流的目的。
 此外,我们也要注意谈话前选择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地点,掌握
相应的方法,因人而异。如对优秀生,我们可以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采用暗示的言辞指出他们的不足;对后进生,要本着激励性的原则,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其克服自卑的心理,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            家访是了解学生实际的有效方法。教师进行家访,一方面
可以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向家长作以汇报,使之了解子女在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也能把学生在家庭中的思想状态,学习状态详细地进行了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他们端正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和提高成绩。
(三)            接待家长来校,定期举行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这是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集体工作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类会议,向家长汇报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今后的工作计划,让他们来关注学校的教育,关注子女的成长,同时,我们要充分采纳他们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从而出色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
四、    校本教研,自我充电
顾名思义,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观念,即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就要把握教育导向,熟悉教育教研方法,以期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加深对已有教学理论的认识,发掘更新更善的教学思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大胆尝试、创新。如我们开展的“讲(教师课改课例)、 评(课例评析)、思(教学反思)”三级教研活动就是一项常规教研活动制度。通过此类活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畅谈最新的教学体验,探究学生身心特点,交流最新的教育信息,总结成功的经验,形成书面理论。更好地完善自身素质。
校本教研虽是以校为本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但决不能理解为闭关自守,排斥外来因素。相反,为了活跃这种教研形式,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经常性地参加一些市、区教研机构组织的研讨活动,向兄弟校学习优秀经验,邀请教育科学工作者来校莅临指导,明确教育航向,为我们搞好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五、利用网络,资源共享
 借助网络资源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国内国际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形势,掌握当今教育的主流,也十分有助于教育教学研究。
 现代教育网络资源丰富,查阅资料快捷方便,是了解国内外教育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资源丰富,既有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学生学习情况,也有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内教育的变化进展情况;它方便快捷,只须进入相应网络,当今的教育成果教育理论,教育形势最新进展,便跃入你的眼帘,让人一目了然,从而使每一个进入教育网络的人都能自在畅游,了解教育信息,充分享受教育资源,为教学研究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虽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话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教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灵活机动,教师在进行教研时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学校状况选取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方法,将教育教学经验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教学成果,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进程。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质颖----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学会自学
    现代的教师,以不再是“教会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教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不;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来有目的的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举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以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向;(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都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解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提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特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完全正确,部分问题不快当时,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多适当点拔,提出激励性语言。
    四、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的问题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做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颖。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上一篇文章: 试论专业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下一篇文章:学校文化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