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

当前位置: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正文

创新教育之我见

2007-12-15 发布人:lwcool 作者:黄志坚 人气:
[打印] [评论]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黄志坚(211800)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和新模式.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其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呼唤创新教育,本文就创新教育谈一些认识.
教师角色的创新
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已进入第三阶段,即从"掌握科学"到"理解科学"的教育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以教会学生理解科学,善待科学,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主要目的.现代教育观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因此教学中必须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出战略性调适,重新构建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教师要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阴影,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
教师要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对教学计划论述时指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借以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实施应从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而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尤其不能忽视活生生的人——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并充分开发引进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智和潜能.
教师要由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科学只有与情感相交融,吸引人心,激发想象,才不会像一堆死的无机物.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要以平等的人格,除伪的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灵交流.其中最重要的是激活知识,导向创新的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生成.教师应具备民主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前提下,以民主和平等的姿态接纳交互主体(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创新热情和创新想象力.只有在民主化课堂氛围中创新性人格的优异品质(对既定学理的怀疑意识,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对学术权威的独立意识,对传统体系的突破意识,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和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对学生个体独立的自主性学习而言,掌握学习方法比获得课程知识本身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
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知识充实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位教育家."我国教育家吴玉章非常重视"随时代前进,不断改造自己".
1.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坚定不移的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才能将师德修养内化为教师个人的信念,把教育和培养学生看作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当今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情境性,并由此生发出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物理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发挥演示实验,挂图,模型,投影,录像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实验尤其是探索性实验,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不仅学到知识的结论,而且了解知识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与方法,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3.抓好"双基"教学
"双基"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生的个性思维决不是凭空的想象,它要求学生必须系统地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必要的方法,才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成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决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去"创新",应该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出合理的问题,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知识层次.并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采用科学的理想化方法,超越条件,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揭示研究方向,透过事物现象,科学抽象,抓住本质,揭示事物的真实面目及运动规律.促进理论知识的增长,科学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


<1> <2>

上一篇文章: 浅谈如何教书育人
下一篇文章: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