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后反思

2007-11-23 发布人:lwcool 作者: 孙 霞 人气:
[打印] [评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优美篇章,物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潜伏的。
明写樟树,但不是一下子就把樟树突显在读者的面前,而是以蒙太奇的手法慢慢地推出一幅由远及远的树的画,镜头慢慢地拉近,所以文章开头先写: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有两棵树。接着借用宋庆龄的话道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最后才把两棵树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是两棵樟树。作者一步步地揭开树的面纱,不都是在感情的不断加重中突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可贵吗?
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千呼万唤之后,作者才着手描写樟树的外形和特点,才进一步叙说樟树的香气并能够永久保持的可贵内在蕴涵。只是到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人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也总爱在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这句话是点睛之笔,由叙写樟树到睹物怀人。文章的结构由此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读者在掩卷的长思中感受树即是人,人即是树,他们的精神品质将万古长存。文章的段落简洁、力落、明快、清晰也由此形成定格。
但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一是借助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感知宋庆龄;二是借助宋庆龄的图片,唤起学生感受宋庆龄的高雅气质;三是让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她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她的青春活力,她的神圣不可侵犯,她是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及人类的进步事业;四是引导学生在树与人间寻找人格的共性,明确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的内在关联;五是借助外国人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座伟人的丰碑。
或许,所有的设想都是美好的,可往往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无疑说明自己在教学上存在不足,尚需努力。
一,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在备课时就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预设。学生针对一个问题会怎么说,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该怎样评价、引导。这样的盘算在头脑中该是反反复复。否则,课堂上教师会手足无措。例如在学习樟树的外形特点时,我让学生找一个词语概括。本以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没相到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虽然我也定下心来耐心引导,但在引导时言语的表达上或是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上都显得生硬,有力不从心之感。看来,没有预设的课堂不可能会是成功的课堂。

二,与其它课相比,语文课更富有人性,更富有感情,这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切不可自以为是、随手捻来。有时,灵感的突发,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们在教学上毕竟还只是入门阶段,文化底蕴也不够丰厚,只有踏踏实实才能上出实实在在的好课。


<1>

上一篇文章: 《秋游》教学反思
下一篇文章:窦桂梅的反思:关于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