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当前位置: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 正文

浅谈诗文教学

2010-4-11 1:01:16 发布人:lwcool 作者:网友 人气:
[打印] [评论]

 

今年三月份有幸参加了”中国虎门小学快乐课堂教学研究暨名师风采展示活动”,在活动中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诗文教学课-----《清平乐.村居》给了我极大的震憾与启发,促使我对诗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与探索。作为老师我们都在教授同样的内容,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也就成了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了。如果我们的诗词鉴赏课能象窦桂梅老师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的心,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喜欢不了古典诗词呢?”如何打开诗文教学这扇窗,牢牢地吸住学生的心?我有以下浅见:

一、优化氛围,激发兴趣

童年阶段是最好的记忆时期。“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精髓,是被历史证明的具有悠悠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精品,它语言精练、信息量大,适合小学生学习。通过背诵古诗词,可把蕴含其中的精华储存在学生的记忆库中,这些精华会随着学生生活阅历的丰富而逐渐转化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而现今课文中只选入70篇(段),还有90篇可由教师补充推荐。增加那么多的古诗文,难道不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吗?如果教师只是为了完成补充诗文的篇数,信手摘来一些诗词,让学生强记、强学,只能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一种厌烦心理,长此以往,确实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但我们可以有计划地选择适合各年段学习的诗文、儿歌,培养学生学习诗文、儿歌的兴趣。在给了学生学习的任务后,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举行“诗歌大王比赛”、“诗词朗诵会”还可以分组举行一些“诵诗会”、“背诗比赛”、“诗词接龙”等等。在活动中我让学生自由组队,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配画解诗,有的把诗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还有个小组找来快板,琅琅上口地给同学们串背了30首课外古诗,赢来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他们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更使有一技之长的同学有了用武之地。经过评选,全班选出了背诵大王的小组,并给他们颁发奖品。学生有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学习负担了,而且会成为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难以弃舍的眷恋,甚至会形成学习上的动力。

二、创设情境,活泼的课堂形式

1、从文本本身入手,用思想引导思想,用热情点燃热情  

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教师要如何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教学时尽量把古诗的语言通过教师的或“哀” 、或“愁”、 或“豪放”等范读,再配上音乐与挂图,创设一种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生动的、“先入为主”的情境,使学生在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语言情境中感受到古诗声韵之美。接着让学生自己通过大声朗读、低声吟诵、指名读、齐声感情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知到诗中情,这种过程的教育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

2、再现情景,领略古诗的画面美 

教学时,我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背来背去,而是在朗读背诵过程中,用适当的启发,适时的点拨,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对诗词的通灵感悟,用诗词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点燃生命的火炬。有时我创设美妙的情境,娓娓动听地描绘诗词中的景象,让学生体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妙感觉。画可以是静止的图画,也可以是活动的电脑课件、录像、投影等,这视诗的内容以及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定。教学中我往往让学生闭眼想象诗的意境、诗的画面,让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 “过电影”有时发散,有时聚合,有时移动,有时定格。例如诵读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诗时,我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师: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什么样子?
   生:“明月别枝惊鹊”。
   师: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生:“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学生齐应声回答)。
   师: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师: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在哪看见的?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建构意境要想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把“话”变成“画”,都需要学生的想像,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品味语言中想像,在理解人物中想像,在作者当时写作背景中想像,在创设音画情境中想像,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拉近阅读的距离,与经典对话,与作者对话。

三、细细体味,让生活也诗情画意

古人作诗讲究“诗情画意”,让同学们用书画作品来表现诗词的意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蒙蒙细雨中吟诵,别有一番情趣。此外,还可以利用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利用传统节日,利用当地人文、地理及课文内容进行诗词教学,入情入境,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大力倡导学生在日常中生活中运用诗词。引导他们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诗词来进行表达,促进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词的形式很多,如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在鼓励同学们珍惜金色年华努力学习时,引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在教育孩子们要孝敬父母时,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在引导同学处理矛盾时,引用“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诗句;在鼓励同学们要不断进取时,引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在教育同学们要爱惜粮食,不要浪费时,引用李绅《锄禾》中的诗句等,使运用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

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诗词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将学生的兴趣置于核心的地位,通过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自主地选择吟诵、绘画、歌咏、舞蹈、小品、戏剧等形式,采取小组合作、活动、竞赛、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学习、感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或创造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去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还可以丰富他们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养成合作和共享的个性品质。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又可以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1>

上一篇文章: 浅谈《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和语文性》
下一篇文章: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