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科幻画是科学幻想的内容,通过绘画的手段,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绘画形式。具体讲就是少年儿童在理解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少儿科幻画是真实反映孩子童心的一种艺术形式。
我们通常讲的儿童画,往往是以年龄为界的,凡是未成年的孩子画,统称儿童画。儿童画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记忆描绘出来的绘画。其中也不乏孩子们的大胆的幻想,这些画中常有美丽的神话故事,以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孩子们的“到月亮上找嫦娥姐姐”之类的图画,他的画只是一种传说,不是科幻画,又如孩子经常把月牙儿画上小姐姐的五官,把太阳画成老爷爷,这些都只属于童话,不是科幻画。
科幻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幻想,它是富有时代理念,有一定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内容含量的幻想作品,它必须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规律去幻想。“今天的幻想,将会成为明天的现实。”至于实现这个幻想,需要多少天多少年?也许会很长,也许会很短……
由于经常观看孩子科幻画,因此从作品中我发现了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孩子们的科幻空间太窄了,甚至有些偏颇,大部分孩子分不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科幻,他们眼中的科学世界只有“上天”或“入海”,不是到宇宙去种菜就是到海底去建房,而人类最主要的活动——生活几乎被孩子们忘却了,生活中的身边小事好像很难引发他们的科学幻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与我们教育中的误区有关,我们似乎从来不会告诉孩子科学最重要的一点是“服务于人”,也不会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市场意识。与内地孩子相反,我看过参加创新大赛的香港孩子的作品全部都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的实用品创新。
孩子的幻想是最不受约束的,他们的想法甚至会带给科学家灵感,因此国外常有科学家专门去欣赏孩子们的科幻画展览。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科学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只有太空,也不是只有研究太空的人才是科学家,那些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并用科技改变我们生活的人也是科学家。因此我们要教会孩子们什么是市场意识和市场需求,只有了解了生活的需求,孩子们才会有更丰富的科幻空间。
纵观我们儿童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其中不乏很多相似的东西,就好像这些作品出自一人之手。难道我们的学生就画不出不相同的画来了吗?还是我们的学生都得了“相似病”?通过学生参加科幻画比赛的辅导教学中,归纳出一些学生在美术绘画创作中的通病,并加以分析。
病例一:地球情结症
在去年的区科幻画创作大赛开始的时候,我从全校的学生中挑选了一些有着扎实绘画基础的学生来进行作品的创作。三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最容易表现非写实性的幻想画,因此我还专门为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辅导。但在进行辅导时我“傻”了:首先我问了他们中的一个画画很棒的男生想画什么内容,他没有多加思考就回答了我:“老师我想画有关环保或是和平的画。”我们学校正在评“绿色学校”,环保的宣传铺天盖地。我想难得他会有这种想法,所以我也就欣然同意了并且鼓励他努力去画这个题材。
但是当他把作品交上来时我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只见画面中间画了一个大大的地球,地球上站着几个小朋友手拉着手,当然地球上还画了一些树看上去很茂盛,也能看出来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环保,而且画面颜色、气氛都不错。但是,这样的画面内容实在太耳熟能详了,没有一点创意。
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勉强说了一句:“画得不错,老师还想叫你画张关于环保的画,你愿意吗?”也许是儿童好表现的心理,他回答我说:“我愿意。” “但是这次要求你不要画地球,不要画小朋友手拉手,可以吗?”我笑了笑。他想了会终于开口了:“老师我不知道怎么画!”(果然不出我所料。)“其实很简单,绘画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从生活中提取的画才是好的画,所以你要画你生活中遇到的事,除了要稍微注意画面的颜色和构图外,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要画你创造的东西,你明白了吗?”我严肃地说。“我懂了,那我试试吧!”他似有所悟地说。
像画这种以环保、和平等为主题的画时,孩子们喜欢在画面上先画一个大大的地球,一环保就想到要保护地球,好像不画地球就体现不出环保的意思,不在地球上站几个相互手拉手或拥抱的人就体现不出和平与友谊,结果出来的画面就像变成一个范本了。
我把这种画称之为:地球情结症。
病例二:太阳系列症
学生除了喜欢画地球,还喜欢在创作中把自己画面中的天空上画了太阳和白云,其实这也没错,但是位置却往往是从左到右依次罗列为太阳、云、云、云。难道太阳就不能放在右边或是中间了?还有,谁说画面上就一定得画太阳啦?
我指着一个学生的作品说,画面的上方空白多了点,你动动脑筋还能画什么呢?
该学生直接反应为:“我可以画上太阳,白云,小鸟、蓝天……”不用他继续说,我都知道地面上肯定是小草和美丽的小花了……因为很多孩子都这样画。
除了太阳之外,学生的画面中也习惯出现蓝色的白云,以及紧贴着画面底部生长的绿色小草和稀稀落落的小花。这样的绘画习惯源自孩子们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从简笔画开始学起,形成了他们从小的思维定式,成为固化的模块。
我把这种习惯称之为:太阳系列症。
病例三:科幻就是太空症
一些学生一听到老师给的要求是想象画、幻想画,眼光就立即瞄准了太空,在黑颜色的底子上画上小星星、人造卫星、飞船、机器人等,似乎想象画和幻想画就只能是这些东西的组合在一起的,其它东西就不是想象画、幻想画了,更似乎不在宇宙和高科技中徘徊就不足以显示想象力之高远与奇特。“神六”的叔叔都飞上天了,他们认为多么科学呀!多么伟大!
我把这种毛病称为:科幻就是太空症 。
病例四:卡通克隆症
一些学生的作品脱离不了卡通题材,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画出来的东西,无论人物还是景物,都是千人一面,画出来的景物千篇一律,几年不变,十分单调,缺乏艺术的本质。电视、网络、漫画影响着学生们的视听,很快被他们所接受。但是由于缺少老师正确的技巧技能地指导,学生们会习惯性地选择这些形象。有个学生比较典型,她的每张作品中的人物的表情,动作,乃至衣服,都是一样的。笔直站立,而且面带红润的微笑。只是主题不同,她就会改变下背景或者颜色。人物比较多的情况下,同样克隆版的人就会出现整幅画面上。
我把这种毛病称为:卡通克隆症。
病例五:机器人迷恋症
电影《I ,Robot!》中讲述的那个机器人到处都是的世界着实让所有观看电影的大人们开始产生恐慌,担心因为太依赖机器最终有一天,这个世界会被机器人统治。我们的孩子们却十分爱在科幻画中画上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机器人保姆、机器人管家、机器人司机、机器人警察、机器人消防员、机器人医生……等等,直到连路边长的那棵树也变成机器。看了孩子们小脑袋里“装“了这么多机器,未来的机器世界没有来到,我这个老师已经开始恐慌,这是我们的学生所想象的未来世界吗?
孩子们都认为机器人是“无所不能的,人类做不到的事情,机器人都可以做到!”表现此类机器人题材的科幻作品不在少数。
我把这种问题称之为:机器人迷恋症。
此外有些儿童在科幻画创作中还有深海世界症、外星人症等病症。可能在辅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时像我一样“傻”了的美术老师很多,但是,这些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病症”呢?又为什么在小学低年级小朋友的身上没有上述这些“病症”,而中、高年级学生的身上这些“病症”却层出不穷呢?
我想这和平时我们的一些美术老师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有关。它扼杀了儿童内心的想法和他们的情感表达。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而我们美术老师在辅导学生创作时却没有在“意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是一味地在意老师自己的内心需要。
要指导好学生们画好科幻画,其中并不难。科幻画的题材应该不完全是生活中的事与物,而是由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科学的想象来完成。选材要具备三要素:1、作品理应该是符合科学的;2、要具有前卫性和预见性; 3、设计出来的作品毕竟是画,应具有直观性和美感。
平时引导学生注意多读一些科学幻想方面的书籍,多参加科学讲座和科技创新活动,把科幻画和发明创造,科学论文、工艺设计等科技结合起来。还要注意观察和收集身边的新事物、新信息,对天文、地质、海洋、环境、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纳米技术、遗传工程都可以有一定的关注。对已了解的知识信息进一步去想象、构思和创作。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如重大疾病、火灾、沙漠化、大气污染、人口膨胀、海洋污染、臭氧层被破坏、水资源短缺、温室效应等,这些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可以作为我们科幻画创作的选题范围之一。另外,可以让学生把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顺手”、“不合理”、“不舒服”、“不方便”的一些小事物,动一动脑,动一动手变成了“顺手的”、“合理的”、“舒服的”、“方便的”的新事物,也可用绘画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只要有大胆丰富的科学想象力和有个性的绘画形式有机结合,就是好作品。当让学生创作科幻画时,好多学生会抓耳饶腮地想不出内容。也可能由于小学高年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低年级的同学那么丰富,但是高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更胜一筹。
有一次,一幅作品引起我的思考。那是一个同学的作品,题目为《神奇的笔》。画面画得很简单,这支笔很普通,但两支笔心,一支是圆珠笔心,另一支是修正液。另附一张说明:我设计的笔叫两用笔,当写错字的时候,只要一转,就可修改,无须再带修正液了。我受到启发,于是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我把重点放到创作题材内容的启发引导。例如:
师:我们再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说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在使用时感到不理想的、或不满意的地方?
生一:我是戴眼镜的,吃饭时一碰到热气就模糊,很麻烦!
生二:穿运动鞋,鞋带经常要散开,特别是跑步的时候。
生三:擦黑板时,灰尘到处飞,危害我们的健康。
生四:出去旅游时,既要带牙刷,又要带牙膏,真麻烦
……
师:就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不理想的、或不满意的地方,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改进,使之趋向方便、理想、或满意。
生一:我想到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做镜片,这种材料做镜片遇到热气不会起雾,是高科技塑料镜片。今晚,我到网上去查一查资料。
生二:出去旅游时,既要带牙刷,又要带牙膏,我想出办法,设计一把牙刷,手柄有牙膏,把牙刷和牙膏和二为一。
生三:我从洗尘器想到,能不能把吸尘器的装置缩小装进粉笔刷,使粉笔刷具有擦试和吸尘的功能。
……
(学生们的想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师:我们把这些好点子用绘画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科幻(技)画。你用什么的材料、形式去表达,最能表现你的创意?用怎样的构图最能表现创作主体?怎么样用色彩最能表现画面效果?……
课后,学生的作业丰富多彩,可谓“百花齐放”:《按摩书包》《如意课桌》《不起雾的眼镜》《好帮手自动风筝架》《多功能牙刷》《快速散热杯》,桌脚可根据身高变化调整高度,桌面可收放,是受家里的缝纫机的收放板的启发。这一份份作业让人激动不已,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发明家、设计师、画家。
所以,孩子并不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子们的发展。在新的美术课标的指引下,新的美术课堂出现了令人惊喜现象;“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教学理念正在越来越充分地得以表现,当然,我们美术教师在新课程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多元思考、自由表现。学生经常会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观点;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不一样”的美术作品……学生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想象力、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著名的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说过:“美术对于儿童与成人是不同的,对于儿童,美术仅是一种表达方式。由于儿童的思想与成人不同,他们的表达也一定是不同的”。所以这违背了儿童的内心思想,而儿童在美术创作中出现的这些“病症”其实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就是我们美术老师没有在乎学生情感或者说内心思想的错。
他同时还认为:美术是作为宣泄感情的工具,通过美术教育使儿童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所以说,儿童其实与生俱来就已经具有创造性了,并不需要我们美术老师的强加。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在儿童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采取漠视的态度任其涂鸦,而是说我们美术老师要在尊重儿童情感和内心需要的同时对他们的创作进行引导。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新课程、新理念下,我们美术老师在辅导少儿美术创作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保护和鼓励儿童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的一切事物,进行大胆的尝试和表现,在强调运用色彩、构图等技法的同时多对他们说:“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要画你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不是把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那么像“地球情结症”,“太阳系列症”,“机器人依恋症”等这些儿童美术创作中的通病自然将会被那些能反映儿童真正内心的优秀作品冲淡,我想到那时候,世界上同时出现好几个凡·高和毕加索将不会是天方夜潭。
上一篇文章: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
下一篇文章: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关文章
- 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07-5-14]
- 浅谈小学美术课的课堂教学 [2007-7-14]
- 儿童在美术科幻画创作中的“病例”分析及对策 [2008-2-4]
- 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开放式美术教学中激活 [2007-5-14]
- 让兴趣融入美术教学中 [2007-5-14]
- 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之初探 [2007-5-14]
- 农村美术教学中的问题探究 [2007-5-14]
- 美术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及策略 [2007-5-14]
- 美术教学中的"三性" [2007-5-14]
- 浅谈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优势 [200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