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安洲小学 赵 琳
一.问题的提出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语文难,教学生作文更难。小学阶段,到了三年级时,学生开始真正接触作文,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发现学生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的心理上明显害怕作文,把作文当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大坎。像我所带的班级,今年刚好是三年级,因为是刚开始写作文,学生的表现不是特别反感,但也出现很多不好的状况:①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讲得头头是道,但写出来的却逊色很多。②学生在下笔时,常常感到没有什么可写。③课堂上,还有些学生沉默寡言,丝毫提不起兴趣。④学生在写的时候,更多时候不是在写真人真事,往往一个学生讲过的事例,很多人都照着写,完全没有自我体验……批改着这些文章,我们不禁感慨: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这样的作文教学如何发挥它的功能,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观察与总结,造成现今这种作文教学状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教师忽视习作前的指导。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许多教师为了抓出自己的教学分数,忽视对学生习作前应做的各项指导,投机取巧,布置学生大量阅读、背诵和抄录范文,以便考试时“编、抄、套”。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2.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对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样,“主体”大多做不得主,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誊正——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往往受教材和“序列要求”的限制,所写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经常只能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这样很难引起学生作文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最好的老师,就很难击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整个作文教学过程消极化,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毁灭了学写作文的内驱力,这必定会影响作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学生的观察力不强。人们一般认为“观察”就是“看”,其实不然,观察是多种感官参入的复杂活动。观察必须用脑去观察。观察一种事物,我们可以通过看、听、摸、闻、尝等手段,使事物给人留下真实、全面、深刻的体验。心理学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参入的观察不是真正的观察。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观察。
4.学生不善于积累材料。小学生作文素材靠平时有意和无意的观察来获取,这就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在脑中形成表象,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察,素材的积累当然不会多了。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运用业已收取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不是教给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观察现时摄取活生生的生活素材。
5.学生缺乏表达激情。小学阶段的作文题一般仅停留在学校和家庭圈子里,有些题目内容相似,有些题目多年不变且每年写一次,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来,更甚者是有些学生想表达的内容比较丰富,却不知道该如何取舍,而此时教师如若没有及时诱导,他就会不想去表达了,自然就写不出好文章来。
(二)理论背景
作文教学素来被称为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前辈们都对作文教学作出过自己的看法,提出过一定高度与深度的理论思想,也对当前的作文教学状况进行思考与研究,以更好地开展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朱德熙老先生也曾说过:“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可见,写作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充满智慧与情感的能力。作文是跳动的生命,作文是喜怒哀乐的生活,是酸甜苦辣的感悟,是成长经历的记录,是情感历程的专访。
3.优化理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来的。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都很重要。传统作文教学之所以效果甚微,恐怕与尚未优化不无关系。只有根据优化理论优化作文教学的全程(包括每个环节),利用多种途径优化作文教学,才能彻底医治传统作文教学一味灌输、被动训练的顽症,才能既松绑教师,又松绑学生,才能让学生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人。
4.在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针对作文教学的现状,许多前辈们提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法与思考。如:《主题式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课题研究指出:“主题式作文教学”,没有内容上的限制,没有形式上的约束,只为学生激活图像,产生表达欲望、生成语言提供一个自然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使学生由此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更有“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上、“写作材料”的积累上、“写作后期的指导与修改”上等关于作文教学的许多研究。
可以说,在前辈们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中,大都是围绕作文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即大多是针对“后”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方法进行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成果。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在思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使作文教学这颗明珠熠熠生辉?这就成了一个极其迫切解决的问题。研究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我们课题组觉得在文章生成之“前”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写作者是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的,而教师也是有许多先期教学要执行的。因此,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前’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将就学生习作所需素材的积累,诱导学生的习作激情以及如何培养并养成观察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与实践,为“后”作文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任务。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并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作文的热情,体验写作的乐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做生活的小主人,通过各种渠道积累作文的素材,为写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作文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开放多样课堂,积累习作素材
“善为文者必善积累。”积累是个性化作文的基石。没有积累,就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活跃的思维,没有联想和想象,思维的链条就会断钩。每个人的作文资料库,储备丰富了,思想磨砺深刻了,有了自己对人生的真切感悟,让学生语言准确、流畅、鲜活,再施以写作技巧上的指导,他们才能写出有感而发、有个性的作文。因此,我们课题组提出的“前”作文教学的研究,将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开放多样课堂,从生活中,从文本里……为“巧妇”堆砌“米”,即积累习作素材。
1.从生活中入手,摄取生活素材
生活是学生习作素材取之不竭的源泉。没有充实的生活,学生在写作上,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搜肠刮肚也难以写出有价值的习作,甚至会导致“假、大、空”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我们的小学生不但有生活,而且还有比较丰富的“生活源泉”,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都是入文的材料。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摄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而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高招!就像我们常说的“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一样,小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
因此,要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让孩子的习作反映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我们的“前”作文教学就得有目的的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于是, “前”作文教学的研究就主张做中学,学中做,用人本感悟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大量的生活信息,捕捉大量的生活素材,于无意间“情动而辞发”,对生活的感触自动流于笔端。强调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1)关注校内外动态
生活是一本书,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总能给人们启示。房角在风中飘忽的蛛网,使人叹服于昆虫的灵巧;门前古老的桂花,使人忘情于生命的繁华和不朽;操场“野火吹又生”的小草,同样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奥妙无穷的。自然界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都是最真实最富有灵气的东西。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投入其怀抱,去领略大自然给他们的那份真切和朴实。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课堂学习,指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时政,读书看报。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沸腾的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并鼓励学生以日记或游记的形式进行记录,从而为习作开拓鲜活的源泉。同时每周或每两周开设一节讨论课,教师和学生同台讨论,就多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留心校园活动
我们将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收集信息,进行感悟,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之成为学生采撷灵感的来源。如:开展主题队会、文艺演出及各种竞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以不同角色投入,体验也不一样。让学生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并把在活动的过程中所获感受与人交流,写成自己的心情日记。
(3)布置“生活作业”
“前”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平时留心自己的家庭:室内的摆设、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饭桌上的议论、来客的情景等,做到观而有记,养成习惯。同时,还有意识的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参加一些简单的农活或手工劳动,学一些劳动本领,体验劳动中的苦与乐,感受家庭生活的冷与暖。另外,引导并布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合作的精神、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意识、求和的兴趣”进行自由自主的合理交往,通过正常的合理交往,彼此之间的高尚品质,如助认为乐,尊老爱幼,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先人后己等,渗透到自己的心灵中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4)指导学生写生活随记
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本子作为生活随记本,本子大小要适合放进口袋,随时可记,强调生活中有什么写什么,发生什么就记什么,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突出一个“随”字。这种方法能改变以往的那种套写作文、无真情实感的现象,把学生引向生活,使习作成为有源之水、有米之炊。
2.从文本入手,积累阅读素材
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读书,不仅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书是知识的海洋,知识是成功的阶梯。”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江山代有人才出。学生通过阅读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写作题材。
(1)在校内,仔细阅读课本内优秀的名作,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与方法;利用好每周一节的阅读课,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优秀篇目,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优美的语言,精彩片段进行摘抄,积累语言素材。
(2)在课外,鼓励学生上网浏览,阅读电子报刊,以及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刊杂志。同时,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谈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经验,实行资源共享,给学生的习作增添丰富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积累我们将采用以下这些方法:
●摘抄法: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书报,可把全文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辑本上。
●批注法:接触一篇新的文章,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法不仅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写作技巧的积累。
●片思法:当读到对自己有触动的文段时,或质疑,或思索,或引申,把当时的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这些记录是零碎的、片断的、不完整的,待以后翻阅时,进行深入思考,提炼观点,整理成文。
●赏析法: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立意选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分析鉴赏,只要自己能把心中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思维,丰富了感受,就达到了目的。
●改写法:读完全文后,尚觉意犹未尽,可进行改写。续写、缩写、扩写、变换人称写、从另一种思考角度创新性写都是改写的方法。
●背诵法:对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背诵多了,自然词汇丰富了,写作时自会左右逢源。
●联想法:当看到文章中的某一方面,心中有所感触,想到自己经历过的或听到见到过的,马上展开联想,逐渐形成句群、段落。
3.开展素材交流,共享素材资源
可共享性是素材的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它具有获取时间少、交流速度快、反馈迅速、准确、易于评价等特点,因此,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人交流,通过交流时素材的多次碰撞,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断有新的感受、收获,使原有的生活经验范围进一步扩大,保持对交流过程的浓厚兴趣。
(1)召开“新闻会”。每天利用晨间谈话的前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举行“小组信息发布会”,请学生自由谈谈最新新闻,让每个学生都交流一下自己搜集到的新素材,并对交流情况作好记载,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互相交流素材,增加了素材量,又有利于互相鞭策,促进素材的广泛收集。
(2)开辟“新闻角”。在墙板的一角,开辟“新闻角”,每天轮流由一个四人组负责,对各组交流后递交上来的住处进行筛选,从中选取符合“新、趣、实”的要求,将信息摘抄在“新闻角”,并注明收集的姓名和出处,以激起学生的积累热情。
(3)评选“新闻家”。新闻家是由每天轮流四人组负责推选出的一天内收集素材最好的10个同学,一周后由上周新闻家统计每一个的次数,多的就成为本周的“新闻家”,再请最好的一个同学介绍自己收集的方法和心得体会,拓展其他同学的收集途径。
(二)引领处处实践,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观察习惯就成了“前”作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前”作文教学下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丰富的生活把学生领进了一个宝库,而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则是给了学生取宝的工具。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作文材料,并以表象的形式储存于脑中,脑中的储蓄多了,其思维特别是形象思维就越来越活跃,这样,到提笔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了。
1.情景体验式观察
活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现实生活中,教师单一地将活动的目的理解成了观察,为了作文,在或问前大加强调,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其实要写好作文,观察生活,首先就要爱生活,投入生活,用全身心去观察、去感受,才能找到生活的美以及各种活动的乐趣。所以,我们努力创造一个实物情境或模拟情景,使学生投入活动中,并指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观察, 运用多种感官自由地体验活动,广泛、灵敏、细致地感受事物、生活。教师在学生体验活动中作适当的指导,但不是指导过细,做全程的跟踪和服务。
2.直观素描式观察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度,根据学生特点,我们在他们观察时提供实物、图片、录象等直观手段,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紧紧地结合起来,要在观察事物“是什么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层层深入,寻找事物的本质:从妈妈粗糙的手上读出妈妈的辛劳;从爸爸早上起床的蹑手蹑脚读出体贴关爱;从复习考试时奶奶这个“电视迷”不看电视中读出爱意……
3.模仿随机式观察
模仿是学生习作的基础。小学教材中很多名篇是作者细致观察之作,必然打上作家的观察方式,是学生学习观察的好例子。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观察教学,让学生学习各种观察顺序、方法,让学生体悟观察效用,并进行探索、发现,了解哪种观察方法、顺序使用于观察哪种事物。然而毕竟他们年龄尚小,知识肤浅,能力薄弱,因此有必要在观察生活时给予定向,开放观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积累,坚持非定向的随时性观察。及时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物,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趁势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
4.个性感动式观察
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有尊严的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他们想象力非常丰富,个体自我观察中的联想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独特思想。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与大人不一样,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情感意志的倾向。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尊重学生观察时的真情实感。观察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儿童视野,采用自己解读世界的纯真方式,对生活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对亲人、老师、同学、周围的人充满关爱,唤起事物、人在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创新习作题材,激发写作激情
在“后”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平时与小伙伴们唧唧喳喳,在家人面前也能滔滔不绝,有时甚至令家长也无言应答,可习作时却下笔无神,语言贫乏,内容空洞。而激情,是写作产生的酵母。因此,诱导学生产生表达激情,是“前”作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
唐朝诗仙李白做诗必须喝酒,如果李白戒了酒,我们就看不到那么多汪洋瑰丽的诗歌了。大文豪鲁迅写作必须抽烟,要是鲁迅戒了烟,我们也就看不到洋洋二十卷《鲁迅全集》了。 看来即使会写作,如李白或鲁迅,也是要有刺激、需要激情,才能写出作品的!有成语道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说明只有在“不说不行”的状况,才能生成语言文字表达的心理基础;还有成语道是:“不平则鸣”,指出了只有高低不平,才有发出声音的物理基础。这些,都说明了“前”写作的心理需求和感情的促进作用。
1.丰富的信息资源,激活创作热情。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资源,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2.强大的实时互动性,激起创作激情。“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等等。同学们在每一次讨论的过程中,都是一次情感的交流,知识的积累,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了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和为书面作文服务,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创作充满着期待和激情。
3.模拟生活场景,开阔学生思路。一个好的题目能让学生思路开阔,而差的题目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只能生拼硬造。在课堂上先“演示”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生活“场景”的细节并用简略的文字加以“摄取”,然后再请学生记叙成文,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与人员
1.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6——2006.10)学习有关理论,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确定活动方案和内容,收集和了解学生信息;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6.10——2007.6)全面展开研究,组织实施活动,分别从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写好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在实施中不断改进方案,补充内容。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7——2007.10)理论提升,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汇总各种研究成果,认真撰写研究报告,为下一轮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2.人员安排
课题负责人:赵 琳 负责全面规划、实施本课题,撰写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课题其他成员:项喜燕 张柳青 方丹萍 娄冰英 赵丽华 负责“前”作文教学方案的资料整理与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的指导与基础。安洲小学是一所教科研氛围非常浓郁且科研成果十分出色的学校,在学校课题组的指导下展开工作,请校内外的专家指导课题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课题研究的成员构成。参加课题研究的几位老师,都有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基础与经验,在教科研方面更是取得过很多的成绩,能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本人对研究本课题的难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已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与素材。
主要参考文献:
1.秦建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初探》《作文教学研究》2006.2
2.李 林《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之管见》《作文教学研究》 2006.4
3.费翠红《从生活入手 让学生轻松作文》《作文教学研究》2006.3
4.于永正《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5.王乐之《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2006.9
6.田本娜《小学作文教学的可喜变化》《小学语文教学》2005.10
上一篇文章: 作文·做人
下一篇文章: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关文章
- 小学思想品德课开放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08-3-9]
- 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08-11-18 23:07:34]
- 构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活动类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研究 [2008-3-9]
- 英语教学活动中作业布置法的实践与研究 [2005-12-26]
- 谈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 [2004-12-16]
- 科技活动课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研究 [2005-11-30 11:33:50]
- 小学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2005-11-30 12:40:40]
- 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 [2005-11-30 11:27:37]
- 电脑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05-11-30 11:36:03]
- 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05-11-30 11: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