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

当前位置: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正文

试论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实施

2007-2-23 发布人:admin 作者:纪河 周蔚 人气: [打印] [评论]

 
 
摘要: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它是远程教育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课程的角度将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实施区分为三种价值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参与制定取向,并结合远程教育的实践阐述了课程实施过程的具体环节和要素。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实施
随着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实践的不断深入,“以课程为中心组织教学”成为当前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什么是课程?”、“怎样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如何认识课程实施?”等等问题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将集中讨远程教育活动中课程实施的概念和价值取向,并结合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实施环节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引发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远程教育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它不仅要研究课程设计的落实情况,更要研究学校、教师在执行课程计划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调适。
回顾我国远程教育课程理的发展历程,产生过许多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计划,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建校初期推出的名校名师课程录播制度,1994年推出的注册视听生管理模式等等,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些课程变革已很少使用,或被新的课程所取代。传统的解释,人们将之归结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教育资源的丰富。从课程研究的角度,课程实施环节也是影响这些课程变革计划的重要因素。
按照哪一种课程设计模式来理解和规划课程,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课程实施的问题。课程实施并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计划,实施本身是对课程的一个再创造。课程录播制度之所以未能成为远程教育课程体系的主流,根本原因在于课程实施过程中,未能针对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在双向教学互动手段上实现技术突破,只能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加之播放成本的因素,使之逐步淡出远程教育的课堂。
课程设计的组织者往往过多描绘课程改革的理想与蓝图,而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极少关注。而事实上,充分考虑多种社会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有效的措施实现课程计划的目标和内容,是关系到课程目标最终效果的重要一环。
美国著名课程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区分为五种层次。(1)观念层次的课程,大多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教育家所倡导,尚处于观念层次的课程;(2)社会层次的课程,指列入学校课程表的,为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课程;(3)学校层次的课程,学校根据社会和地方文化需求和特色,在教育行政部门允许的范畴内开设的本校范围内的地方课程;(4)教学层次的课程,指教师在具体课堂上实施的课程,它既体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也是教师对课程的实际运作;(5)体验层次的课程,是学习者实际体验到的课程。尽管经历了同样的课程教学,但每个学习者都会获得不同的学习经验和体会,而这又直接影响到学习者最终的学习成果。比较而言,课程实施主要集中于教学层次和体验层次的课程。
因此,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课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就转化为“如何使课程设计更符合实际?”。有效的课程不仅包含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内容结构,关键在于是否切实可行。课程设计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沟通。课程设计者应尽可能周密地设计课程实施方案,以减少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解,而且这种设计方案应考虑到课程实施的不同环境,为教师和学习者保留足够的发展空间。所以,课程实施应该是课程设计者和实现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由于对远程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使得远程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课程实施中的价值取向的冲突和碰撞成为影响我们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
1.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是指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具体地说,这种实施取向是将课程作为现成的、人们已经确定的、固定不变的一套有待实现的材料。课程实施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由学科专家、教育工作者设计好的内容具体化,以达到规定的课程目标。
这样的实施取向将课程的设计者与课程的实施者完全分开。课程的设计者负责规定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教学法,而课程的实施者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确定的教育课程内容具体落实。二者的吻合程度越高说明课程实施越有成效。
在远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活动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远程教育的课程资源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外,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为教师和学习者的课程实施活动而设计的。这些课程专家通常由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媒体开发人员组成,他们的工作内容在文字教材、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考核说明等课程文件体现出来。处于教育实践情境中的教师享有教学的自主权,但必须在文件制度的允许范围内。因此,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实际上是由课程专家设计和确定,授课教师是课程设计的执行者。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完整和有效,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者强调对教师的严格培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对教师行为积极的支持与监督机制。
2.相互适应取向
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教学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模式等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许多课程实施方案,研究者的设计方案是完整的,在理上是行的通的,问题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将课程设计者的真实意图体现出来。实际的情形是:一方面,既定的课程计划会发生变化,以适应各种具体教学实践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既有的课程实践会发生变化,以适应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
当前的远程教育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确定了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以及统一考试的质量保障措施。但我们的课程设计者同样意识到由于不同地区、社会、文化背景,教师、成人学习者不同的教育体验,课程的实施过程必然地存在差异。考虑到这种现实,课程设计者将学习评估划分为形成性考核以及总结性考核,二者的数值比例为2∶8,即形成性考核占20%,由教学单位以及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评核。从某种角度,这种比例表明了课程设计者对“相互适应取向”的容可程度。
从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实施环节不仅需要考虑课程评价,还涉及课程知识、教师和学生角色等内容。课程除了体现在教科书、媒体课件和教辅资料等计划内的内容,还包含了学校和地区的各种情境因素。课程知识应该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的一个方面,来自教师的师定课程以及成人学习者的经验反思同样重要。正是在与法定课程(既定课程)的不断交互中,课程实施不再是反映课程目标的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动态的、相互调适的过程。由此,课程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规定的课程与实施的课程可能完全不同。
采用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设计者将课程实施过程中主动对课程方案的修正作为实施的一部分,而且是成功的实施所必须的。人们可以从不同层次来研究和认识课程实施中的调适,从教学法的选择、课程教学的组织设计、整个教学系统的调整,直至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
3.参与制定取向
课程参与制定取向认为课程并不是在实施前就固定形成,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师生课程创造过程的一个工具和依照。
由此,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就是“师生最终参与制定的课程是什么?各种教育政策、社会政治文化如何影响这个制定的过程,实际创造的课程又如何影响学习者自身?”很显然,课程研究的重点从预设的课程转向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成为教师和学习者个性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它更加重视和强调教师与学习者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
很显然,这种思路过于理想化,很难适合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每位课程教师是否能成为合格的课程设计者,另一方面,来自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不同的学科群体也很难容忍这种完全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思路。但让教师和学习者更多地参与课程的制定工作,已经成为国际上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课程实施的不同研究取向反映了研究者对课程实施的不同认识和价值观,也是我们进行课程实施研究的基础。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专家和教学设计人员在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参与制定取向则将教师与学习者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强调了他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地位;相互适应取向则综合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中的情境差异,通过相互调适,寻求课程的最佳效应。三种取向都有其合理性,也存在局限性。我们应该看到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参与制定取向,反映了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从最初的“技术理性”发展到“实践理性”以及最终的“解放理性”,体现了课程变革的一种包容力和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的课程实施者保持一种权变、理性的观点。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十全十美的课程实施方案,应当鼓励教师和学生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对课程实施进行调整,而且符合实际需要的调适是保证课程实施质量的有效手段,而规定的课程计划则是这种质量保障的一个基础和标准。
以具体的实施经验来评价课程,会使我们过多的关注教学情境,而忽视了课程自身的学科背景和社会背景。而课程设计者也应该考虑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注意实施方案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的积极性,使我们远程教育的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境界。
三、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环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方面,随着人们对课程实施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复杂。由于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很多是课程设计者难以把握和难以控制的,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中,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分离”状态,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
远程教育活动中的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过程,是学校、教师和学习者观念与行为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变数、充满活力的过程。由于学校、教师和学习者等教育因素的差异,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因此从多角度、基本实施环节考察课程教学,了解课程活动的具体状况,是全面理解和把握远程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
远程教育的课程实施包含许多内容,从当前课程研究的情况看,至少包含以下的基本环节:媒体教材的设计与使用、教学组织环节的变化、角色与行为的转变、知识与价值的内化。
1.媒体教材的设计与使用
媒体教材的设计与使用是远程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远程教育的课程设计首先就是要设计和推行与课程计划相配套的文字教材和媒体教材。在远距离的课程学习活动中,教材是学习者的主要知识来源,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设计体现新的课程设计思路的课程内容、编排顺序、呈现手法、教学评价就成为课程实施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远程教育活动中,教材是课程改革的指南,改变教材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当然,随着对课程理解的深入,教材不再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唯一因素,但教材设计应该是课程实施工作的开始,也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讨媒体选择的问题。网络技术使学习者通过上网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包括文字、表格、图象、声音等等,这些信息的组合反映了课程设计者对学科信息基本结构的认识。通过教学单位以及邮递系统,学习者同样能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料,文字教材传递图文信息;录音带传递声音;录象带传递动态图象;光盘的信息资料则更加丰富。每一种媒体教材都各有其特性,又依其搭配的科技属性有所不同。每种媒体在课程实施中,都显示不同程度的具体性和抽象感,同时也暗示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和支持服务的程度。
2.教学组织环节的变化
课程组织方式的变化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组织形式包括学习者的来源和分组、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课程资源的分配等等。一个新的课程实施计划往往要求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组织上有所变化,虽然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可能不是根本性的,但实质性的转变常常就是从这些表面的、形式的变化开始的。例如远程教育中的组班面授教学问题,教育行政机关采取了多种措施要求远程教育的办学单位不组班教学,但收效不大。随着注册视听生的出现,这个难题迎刃而解,“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自然地替代了传统的组班教学模式,学习小组等形式都到积极的推行。
3.角色与行为的转变
角色和行为的转变是课程实施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课程实施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只有教材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是不够的,还需要课程实施参与者角色和行为的转变,只有这样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才能真正得到落实。例如远程教育的实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理念在学校层面就是要求校长和教师转变职业角色。教师要从权威、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成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对成人学习者同样存在角色的转换问题,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如何确定学习的目标、过程和评价,这些问题都需要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判断。从传统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对学习者和教师都存在角色的重新定位。重要的是我们的课程和我们教学应该是学习者服务的,并将它作为学习和工作的起点。
4.知识与价值的内化
知识和价值是指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及其相关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这也是课程实施环节最为重要的成果。在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与传统教育不同,授课教师并不一定是课程设计者。在远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课程是由教学设计者、媒体专家和学科专家组成的课程小组设计而成的,而授课教师则根据学习者状况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依据课程设计,对成人学习者进行指导和帮助,需要特殊的教学技巧。因此,作为课程实施者不仅要注意实践经验的积累,关键在于是否在理上认识到远程教育课程要素的特殊性、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理念和认识依据。只有在理上提高了思想认识,课程实施者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价值的内化是课程实施活动的最终结果之一,是指课程实施者将课程设计中提倡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自觉执行课程的各组要素。知识与价值的内化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指望在课程实施初期多数实施者就能达到这种水准,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与深化,才有可能达到价值的内化。
总体来看,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目标是将课程设计付诸实践,使现实发生预期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尤其是价值理念的冲突,必须根据远程教育的实践经验,从具体环节入手,保证课程计划和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版255—330
[2]基更《远距离教育理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版82----97
[3]奥恩斯坦《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版195---247
[4]纳普尔《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45—74
[5]丁兴富《远程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224—257
[6]李盛聪 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问题与改革  电化教育研究2002,(6)
[7]丁兴富 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中国电化教育2001,(12)
[8]孟万化 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创新策略  继续教育2003,(4)
 
 
作者情况:纪河,男,硕士,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周蔚,女,硕士,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处长,副编审。
联系方法:电话:025—86265586(办)    13951813813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江东北路399号,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研究所
信箱:jihe @jstvu.edu.cn    传真:025—86265582   邮编:210036
 


<1>

上一篇文章: 试论洋务学堂教育与“中体西用”模式
下一篇文章:一堂好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