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浅谈成就动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2007-12-20 发布人:lwcool 作者:俞 飞 人气: [打印] [评论]

作者单位:诸暨市应店街镇十二都完小

姓  名:俞 飞

       邮  编:311800

       联系电话:13858505153

 

浅谈成就动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探究性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模式,情境的引入则是教学的关键。而灵活地运用好成就动机原理则是激励个体对自已认为有价值的科学实验乐意去做并且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活动,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取得学业成功。本文首先通过一些课例分析了成就动机的一些问题,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正确动用成就动机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原理和教学地位予以分析和探讨以及如何培养科学课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关键词:成就动机  探究教学  小学科学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仍然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对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不断改进,另一方面,我们要在科学课中正确灵活地运用成就动机,这将有力地促进我们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让我们的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经历。下面我就谈谈在科学课中如何运用成就动机几点体会。

一、成就动机的涵义

人的有意义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学生的成就动机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学生成就动机的高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成就动机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成就动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高级动机,来源于学生的成就需要,而不是受其缺失性需要所驱动。因此,成就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其他成就动机更强烈,更持久和更有效。

二、成就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食盐在水里能无限容量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教材在本课的开头也创设了提出这一问题的情境:把一小匙食盐倒入水里,搅拌几下,盐溶解了;再加一小匙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像“食盐在水中能溶解吗?”这样的问题大多数的同学都马上能得以解决。这是一般低成就动机者的表现,高成就动者就立即会想到“食盐在水里能无限容量溶解吗?”这样的问题。

(一)影响学生对困难的态度

高成就动机者往往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持积极的态度,当面临探究困难时,他们会认真分析困难的性质,不会轻易放弃,困难越大,越有挑战性,越能激发其求胜心,积极开动脑筋,努力解决困难。低成就者由于对外界环境持消极态度,当面临探究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消极应付,将困难归咎于环境和非人力可以控制的因素,不去努力,往往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

(二)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

高成就动机者往往喜欢挑战,喜欢参加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努力求新求异,从而有利于其潜能的发挥,有助于其相关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比的方法,找相同的容器进行比较;用刻度线进行比较;用秤来称重量比较……。在方法差不多被想完的时候,又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们找两个一样渴的人,让他们喝这两瓶水,哪个认为更解渴,哪一瓶水就多。虽然这一方法在我们看来并不可取,但在成就动机的激励上,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多么活动跃。低成就动机者由于对环境持消极态度,参与活动的和极性差,惰性大。遭遇困难容易放弃,因而在活动中往往求稳求同,不利于其潜能的发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必须考虑活动的难易程度,活动有挑战性,又不会束手无策。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不断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成就动机,塑造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高成就动机者由于活动积极性高,在活动中积极探索,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能够获得较高的学业成就,形成较高的自信心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低成就动机者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导致较低的学业成就,易形成自卑感、无能感、引发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以及人格健康发展。

三、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成就动机

(一)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成就动机的产生

根据以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基础需要和成长需要两大类,成就动机属于个体的成长需要,它必须在基础需要部分或全部满足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就必须注意满足的学生的基础需要。例如教师的一句表扬,同伴的一次鼓掌。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好奇心

认识好奇心是学生内在成就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如何激发好奇心呢?教学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识矛盾的最好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这个过程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课的一开始创设了大小不同的马铃薯在大小不同的玻璃杯中,沉浮结果不一样的情景,引发学生不断的猜测与争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在几年的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设疑”策略是有效的。1、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2、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法则,在学生理解之后,再给他们举出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例。3、提出有几种选择答案的问题。4、运用实验或有关故事导入。

(三)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竞争是激发学生成就动机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竞争能够唤起学生的高昂斗志和兴奋水平,促使学生投入积极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之前,我大胆地设计了问题,采用同伴竞争手段,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自己的实验方法计算出这杯水占最多能溶解多少食盐?然后学生们纷纷动手,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例如每次应放多少,开始放的量与后来放的量一样吗?什么时候放等,然而这些问题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中又很快地得到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动用单键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方法或手段,使其学会正确竞争。2、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3、进行多指标竞争。如果竞争只有一个胜利指标,必然造成多数人的失败,使其产生自卑感和内疚感,甚至一蹰不振。所以我在教学中,如果采用比赛形式的,我会设置多个单项,例如最佳合作组、最佳设计组、最佳效率组等,让每个成员都享受胜利的喜悦。4、提倡团体竞争。团体竞争可以增加学生的协作精神,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师教学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2、《现代教育心理学》,冯维 ,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39-305页;

3、《小学科学教育》  吴冰 著    学苑出版社,第135-139页。


<1> <2>

上一篇文章: 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文章:谈小学网络环境下的自然探究学习